普洱茶马古道,是云南茶马古道的核心区。
普洱茶马古道,是一条因马帮驮运普洱茶而兴盛的古代商道,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一条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廊。
普洱市是“茶之源,道之始”,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者对茶马古道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川藏茶马古道,或者从云南丽江到西藏的这段茶马古道上,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茶马古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众多的学者逐渐把研究目光转移到茶马古道的起点来,普洱茶马古道作为茶马古道起点,更具有研究价值。从普洱向国内外辐射的 5 条茶马古道起源于2000 年前的东汉,在唐宋时得到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商贸运输交通网络,是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2006年,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宁洱县城茶源广场建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2008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踏访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古道时指出,茶马古道是一篇大文章,要认真做好茶马古道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工作。2013年,普洱茶马古道中的11段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洱茶马古道历史悠久。2020年至2021年,经普洱市政协系统和文化部门联合对普洱市内茶马古道进行初步实地踏勘,据不完全统计,普洱市内茶马古道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有 177 千米,茶马古道遗址主要文物 140 余段(处)。因此,可以说普洱市是拥有茶马古道遗址最长和覆盖范围最广的地级市。追寻普洱茶马古道起源,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后代,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开辟出了最早的路,随着生存需要的变化与历史演进,早期的路逐渐演变成为步道,后来又成为驿道。在步、驿道的形成过程中,运输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最早的手提、人背、肩挑逐渐转变成为马驮、牛驮、竹筏等方式。普洱境内的古驿道是古代普洱与内地物资运输交流的重要通道。
普洱古驿道的开辟、发展与普洱茶生产与销售有着紧密联系。唐代的相关史料中就有运销普洱茶的记载。同时,在普洱的江河溪流中出现了“履石渡水”的踏步及独木桥、小石桥、竹桥、藤桥等可供行人过往。唐宋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特别是在茶马贸易政策的推动下,普洱茶对外销售量逐渐增大,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扩大,步驿道路已具雏形。
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大军沿着当时的驿道一路南下,征讨“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途经澜沧江整控渡口时,在江岸西崖壁留下题刻,道光《普洱府志》将此处摩崖石刻称为“思茅元碑”。元朝的这次南征加强了普洱与内地的交流,元军南征所经过的驿道在史书中虽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普洱境内就已经拥有上达内地、下通邻国的道路,这条南征的路线从北到南贯穿普洱全境。从渡江题刻的位置、澜沧江整控渡口的相关史料记载可知,此渡口在唐代之前就一直使用,而且是往来澜沧江两岸的主要渡口,因此也可说明普洱在元代,甚至更早时间,就有了较为完整的陆路和水路并存的交通网络。盛易祥。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 年),明朝大军进抵楚雄,在今普洱市景东县设板桥驿、景东驿,有驿马13匹,驿夫6名,负责驿递公文。板桥驿设土官管理,与楚雄府驿站衔接,成为明代普洱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重要通道。永乐四年(1406年)四月,孟连傣族土司刀派送遣子沿官马驿道赴京贡象,朝廷授孟连长官司世职,命刀派送为长官,赐给官服、锦带和印章。随后,历代王朝向普洱土司征纳土珍方物,普洱的土司、部族首领沿着官马驿道向朝廷进贡,表示顺服。从以上史料可以得知,明代普洱交通已经列为政府统一管理,设置了驿站,供来往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中途换马或暂住。
清代,普洱等地成为茶叶交易场所,大量茶叶运销内地。普洱驿道以修筑古驿道、石拱桥、木板桥,以及运输茶叶、盐巴等物资为主。据文献资料记载,顺治年间,每年沿茶马古道进京上贡的普洱茶达6.5万斤(清代1斤为596.82克)。
康熙元年(1662年),为加快邮驿发展,景东沿茶马古道邮路裁驿改铺,景东设5铺4哨。之后,递铺逐渐发展到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思茅等地。
雍正三年(1725年),普洱开采磨黑盐井和勐野盐井,普洱通商古驿道逐渐成为茶叶、食盐等物资运输主要路线。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设普洱府,按府治要求和规格进行驿道修筑,这为清代普洱茶马古道达到鼎盛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普洱驿道站点完善,“官马支路”上连省城,下通边疆,出境周边国家,转向东南亚各国。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驿道管理,普洱府在原有的宁洱、通关、把边、磨黑、他郎、阿墨江驿站上加设军站,并在思茅等地设驿丞,专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雍正年间(1723—1735年),普洱境内沿茶马古道设置邮件递铺39处、铺兵75名,邮程达1000多千米。邮驿采取接力传递方式,东通元江,北达南涧。在茶马古道沿线设置递铺,递铺只为官府传递公文,普通民众不能使用。铺兵工食(薪俸)由官府发给,或由盐课开支,或向各地乡约摊派。
乾隆初年,普洱成为滇西南茶叶交易中心,普洱茶运销四川、甘肃、陕西、西康、西藏等地;乾隆元年(1736年),清政府设思茅同知,思茅成为普洱与西双版纳各大茶山之间的中转站。
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思茅至昆明古驿道逐步铺设石镶路。至此,被誉为“茶马古道”的普洱历史上最著名的道路形成。其间,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月二十三日,景东直隶厅在者后里文会村山口立驿站告示碑一块,碑文直行楷书近五百字,记载着驿站费用摊派详情,说明了当时对驿站道路已经有了规范的管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商务专条》,法国驻思茅领事馆成立,思茅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思茅海关设立。自此,普洱对外的传统陆路运输方式被打破,水路运输开始发展起来。当时,普洱府下辖的思茅厅商贾云集,马帮四至,名盛一时,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成为边内贸易衔接、商品交流货运中转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思茅、宁洱、磨黑、他郎、因远、元江、青龙厂、宝秀、石屏步班邮路开通。在清代普洱交通运输达到兴盛。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障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情报传递及军需品运输,普洱境内茶马古道驿站中设专用军站6处,即宁洱站、磨黑站、把边江站、通关哨站、布固江站(阿墨江)、他郎厅站(墨江县城)至元江州之大歇场站,每站配驿马2匹、驿夫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