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百年前的香港究竟喝什么茶——"绿茶得利"
2020年02月01日

百年前的香港究竟喝什么茶——"绿茶得利"

销区市场消费茶类的转变,分析很多,猜测的更多。

先从绿茶转红茶谈起。

说法一,茶叶税重,茶叶出口,中国和英国收双重税,英籍茶商转而在印度殖民地种茶,成本急剧降低。清代,当时的税务司有专文,言中国绿茶品质优异,求购者众,碍于税收过重,请求减税。香港的报纸有刊登其事,文章资料很多,可以看的出,绿茶不仅仅是国人的喜欢,国外亦然。1880 年后,印度殖民地开始种植茶叶,其后十余年,种植规模生产成型,逐渐减少了国内的采购。

这样的剪报,我收集有很多,香港也有茶友复印一部分。

不是写书,资料实在太多,懒得整理,只鳞片爪的丢一点,各自分析就好。

二是,“傤脚”高(一艘船运送之货,称为一傤 ),也就是运费高昂。这一块,我没有准确的资料,只是只鳞片甲的信息。比如香港当时的另一份百年老报《循环日报》曾经有专文分析此原因。

因为不是专业的分析文章,那种干法超级累,我就能跳过的跳过,你阅读的时候,也是一样即可。

其三,有一些偶然的原因,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出版的《茶叶全书》的作者分析,造假是一个主要原因。当时的绿茶售价高昂,出口茶掺入茶梗,非茶,着色,都是常见的手段,不但是中国的茶商掺假,英国也有专门掺假的茶行,导致消费市场信任缺失,购买欲望降低,直至消失。

这有点像今天的中期茶市场,古树茶市场,做真料的很多,做假料的更多,消费者难以抉择,干脆选择远离,甚至转而消费其他茶类。。。

《茶叶全书》一度引发全世界的关注,首版中译本由吴觉农先生翻译。顺便提一句,国内关于东印度公司,鸦片战争茶叶战争等等历史,基本上照抄于此书,或者洗稿于该书。

讲茶,尤其牵涉到历史,需要一些线索,需要一些历史证据。

以前的香港消费什么茶叶?

大家按照现在的市场去推理,是不是显得荒唐。

事实上,香港百年前消费的茶类完全不是今天看到的这样。

以下有文字可以清楚说明:

原文载于香港华字日报,时间是1897 年 11 月 1 日。作者不详,大概当时的报纸尚未有署名之俗。原文如下:《绿茶得利》“西人向不喜绿茶,而购红茶。故浙省出产之茶每年以红茶出口为多。今西人得泡制绿茶之法,故贩红茶之商每失利源,惟本年上海各行多收绿茶故六月间由杭州关运绿茶出口,每日不下于二三千箱,多至五六千箱。市情之变迁,非商人所能逆料。”

这一段,又提出了一个结论,“西人为什么不喝绿茶,原因是没有得到泡制之法。”

你会不会想到你第一次拿盖碗?

第一次撬茶?

第一次洗茶?

不会泡茶,如同不会烹调,难以下咽。

绿茶出口每日二三千箱,多至五六千箱,即使在今天的市场来看,也是一个绝对的大市场。

这好像也不能说明香港的市场消费情况?

其实,香港是殖民地自由港,本身不产茶,也不输出茶文化,受影响的无非中西文化的左右。

这一份刊载于 1935 年的香港华字日报的新闻。

这份调查很清楚,和今天的情况一样,消费以片区划分,一红,一绿,而产量上,绿茶的消费占据绝对优势。

你大概会奇怪,香港的报纸反复提及内地的情况。这与当时的香港治理有关,实行自由港制度,内地香港可以自由通行,甚至某些大清法律执行到 1970 年。

关于人口,经济的影响,文章,资料都非常多,本文就不涉及了,毕竟不专业。我也问过香港的茶友,为什么 1935 年之前的香港报纸,提到茶叶,基本上没有普洱茶的信息。茶友也莫名。

我的猜测,香港移民之前多为劳工。开句玩笑话,今天的市场一塌糊涂,你总不希望工地上的民工振兴普洱茶吧?

直到1937 年,抗战爆发,香港一下子暴增了十多万上海富豪移民,上海的富商带入了当时上海遍地的茶馆文化,更注入了资本,香港的经济、消费才得以大改观。也许会有人问,上海的富豪也不消费普洱茶,而是龙井绿茶,如何又影响香港人的消费。

消费观念是一种融合,尤其是在移民为主的城市。

茶类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大课题,不是我断断一点文字可以说明的,也不是本文要义。

我想说明的是,做任何事,得有一点证据。

一篇小文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是要说明一个问题,人要保持独立思考,喝茶是极其私人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恐吓你,这个茶不能喝,那个茶不能喝,只能喝他卖的茶。

这,违背了几千年对于茶叶的认识。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10503551_235358779000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