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易武茶的三大魅力!
2020年02月01日

易武茶的三大魅力!

没有精研过易武名微产区的茶友,对于易武茶的认知大都停留于两点:

一是香扬水柔;二是易武茶转化快。

这当然是市场认知,也就是市场想要传递给大家的东西,真正深度了解过易武茶的朋友,应该明白,易武古茶最有魅力、最具标签的特点是:

1.森林感;2.水细汤劲;3.转化快。

(注:希望大家不要咬文嚼字,文中出现的“易武”特指古六山产区及瑶区等产茶的区域)

我们一点一点的说:

一、易武茶的森林感

今年的文章中,经常提到“森林感”这个词,原因是,“森林感”这种体验,也是近两年来才喝懂的。

一方面,实实在在的深入易武源头,去到茶园,了解了易武茶园的生长状况,如果你真的有去过类似薄荷塘、哆依树、刮风寨、弯弓等诸多名微茶园,看到其茶园中茶树的生长状况,那你一定能快速的理解,何谓易武茶的“森林感”。

不夸张的讲,古六山的森林茶园生态放眼整个澜沧江流域,都是最佳的。

另一方面,经过多次的对比易武茶的“森林茶”和“家边茶”,以及其他产区茶的“山野气韵”后,对于易武茶的“森林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关于森林感,我们已经在以往的文章中说过数次,此处只做简要说明:

所谓森林感,其实就是原始的茶园生态,在茶汤中表现出的某种体验。我记得农夫山泉的广告词中有这样一句:

什么样的水源,孕育什么样的生命。这句话放在茶上同样适用:什么样的生态,孕育什么样的体验。

易武方向的森林茶,即便是在乔木茶里,也能喝到不俗的原野香、清凉感。

而森林感,也是辨别易武茶叶好坏重要维度之一。

二、香扬水柔or水细汤劲

老实说,在喝懂了易武茶的水路和劲道之后,对于市场上所鼓吹的易武茶“香扬水柔”,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尤其是易武茶的新茶

“香扬”我不知从何说起,相比于布朗山的班章,班盆以及临沧勐库的冰岛、磨烈等一线名山,易武名微茶园的茶香真的不算扬。

像刮风寨、天门山、麻黑、曼松、薄荷塘、白茶园、凤凰窝等等,它们的古树茶香气,真的不是扬。

我做一个比喻大家就能理解了:

像老班章、冰岛、磨烈一类型的茶,它们的香气是浓郁的,狂野的。好像一个人走进香气弥漫的花园,闻到的、呼吸里、甚至衣服上都被香气包裹溢满;

而类似易武方向的高端茶,它们的香气是细腻的,灵动的,好像一个人走进原始森林里,最开始感受到的有森林的清爽舒适,偶然迎面吹来一阵风,你闻到了风里花的香气,不知不觉间,有一种“暗香盈袖”的体验。

总的来说,易武茶的香气以内敛沉稳,细腻灵动为主,而并非“张扬”、“劲扬”。如果非要说易武茶的香气扬,我觉得更多的是

1.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条索的香气变得很扬;

2.出汤后公道杯中的香气,以及冷嗅品茗杯中的香气很扬。

至于水柔,说的应该是汤水柔和。易武方向的茶,无论新老,茶汤入口的刺激性都没有勐海、临沧的重,确实柔和一些,也因此,有“班章王,易武后”的说法。

这些形容词,无论对错,都流于表象,没有涉及到易武高端茶最本质的特征。如果只是形容汤水,我认为易武茶高端茶的典型特征是“水细汤劲”。

水细,说的是水路细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顺滑感,汤劲,说的是茶汤劲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入喉感。

所以,高端的易武茶品饮体验往往是:一口入喉,肺腑皆震。茶汤入口过喉间,能清晰感受茶汤的运行轨迹,这种丝滑的品饮体验,是勐海茶、临沧茶都难以企及的。

易武茶茶汤里的劲道,不仅有穿透力,部分山头(最典型的就是刮风寨)还有“野劲”,够野够劲够细腻,这才是易武高端茶茶汤的精髓!

三、易武新茶的茶汤真的不厚吗?

许多喝惯了勐海茶、勐库茶等这些直接、浓强、刺激的山头之后,刚接触易武这边的茶叶,往往会觉得易武茶汤入口清清寡寡,柔柔和和。

尤其对新手玩家,就会觉得易武的新茶茶汤不厚。

其实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也曾说过,易武的高端茶新茶主要喝水路、喉韵,茶汤的厚度、滋味是要经过仓储后才出得来的。

而今年春茶去易武喝了近一个月的易武新茶,回昆明第一时间冲了一泡勐库的懂过古树。

老实说,懂过古树是一款没有什么高级感的茶叶,但其茶汤的厚度在勐库茶里还是排的上号的。而茶汤入口的瞬间,我自己就蒙了,懂过的茶汤不仅粗粝,而且茶汤的厚度竟然也一般般。

一度以为自己存的茶出了问题,但当在昆明喝一段时间临沧茶后,又找到了懂过茶的厚度。

思忖良久,我恍然大悟,不是懂过的茶汤变薄了,而是口腔已经习惯了易武茶的厚度,所以当懂过古树茶汤入口后,才会觉得茶汤变薄。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易武高端茶的滋味算不上丰富,所以纯净感好,但这并不代表其茶汤的厚度不厚实!

四、易武茶的转化速度飞快

在谈论易武茶的转化之前,我想认真表达一个观点:

普洱茶的转化与工艺关系最大,其次是原料。

易武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老茶友的拥趸,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转化速度飞快。

这得益于易武茶农秉持着最传统的工艺。许多茶友觉得临沧茶、勐海茶后期转化空间小、甚至越存越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工艺问题(主要集中在萎凋和杀青环节)。

抛开工艺不谈,易武茶本身的转化是可期的,速度也令人惊艳。

就个人目前了解到转化来看,易武方向的茶,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有几点是非常明显的:

1.滋味变得协调、立体、有层次。

易武的新茶在滋味上的表现确实乏善可陈,即便是名微产区,往往也是纯净有余,丰富不足。

个人感觉这与产区的极度细分有关系,易武的名山几乎都是名微茶园,像薄荷塘,就那么几片低;哆依树还只有一片地,一片地的生态,茶树吸收的营养物质等等都是趋同的;再加上茶农在制茶时候,几乎都不匀堆,每天与每天分开,所以新茶滋味是相对单一的;

不像临沧勐海这边的山头,一个名山,动不动就有几片甚至是十几片茶园,每片地一个生态,加之树种、海拔、土壤的不确定性,一旦起量,滋味必然是要丰富的多。

而就个人的经验,易武的茶在昆明存放一年,滋味就变得饱满、立体有层次起来,有一种“仿佛滋味成长”了的感觉,从淡雅到清晰到深刻,然后趋于协调饱满。

2.香气的转化。

易武新茶的香气,除了极度高端的名微产区,在新茶时候就能表现出细腻灵动的感觉外,大部分产区的新茶香气都是内敛沉稳的。而随着存储时间的拉长,香气会变得馥郁,饱满。如果存储得当,从条索上就能闻出其香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