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云南普洱陈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普洱陈茶博览馆馆长、“昆明仓”践行者、广东省国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涛80年代下海经商,从小杂货店起步,逢改革开放在台湾商人影响下,转型经营普洱茶专卖店,随后成立云南省普洱茶昆明经销部,再后来成为勐海茶厂昆明最大的经销商。江涛先生从茶30多年至今,留存下大批普洱陈茶。2020年8月,云南普洱陈茶博览馆开馆前夕,【刀哥访谈】栏目组现场采访江馆长,提了4个老茶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以下是4个问题的现场采访实录:
1、 80年代的普洱茶是什么状况?
刀:江总您好!听说您从事茶业30多年,手上存有大批中、老期陈茶,而且从80年代起经营普洱茶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大家很想知道您的这段不同寻常的做茶经历,能给我们说说吗?
江:我当年做茶具体的时间,是在80年代末,当时云南茶叶经营还是计划经济模式,没有正式开放,正式开放是在1990年~1992年之间。我在80年代末刚开始做的实际不是茶叶,当时是从经营一个“烟酒糖茶”的杂货店开始的,那个店里茶叶不是主营物品。而且当时的茶叶也不是普洱茶,主要是绿茶。现在手上还有一些当年卖过的茶,比如这袋“绿海生态茶”,云南人在80年代喝的不是普洱茶,而是类似这种绿茶。
刀:那当年这种茶是从哪里进的货呢?
江:记得当年是在昆明的叫“金碧商场”和“广丰食品批发市场”进的货。
刀:是不是茶叶批发市场?
江:不是专门批发茶叶的,有茶叶,有食品以及烟酒糖茶等副食品,当年只做茶叶是很难维持的。到了90年代初,茶叶市场逐渐放开,东南亚、台湾一带的商人开始来到云南,这些商人要求购买普洱茶,也第一次把普洱茶的概念灌输进来。当时我们真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以为那些普洱地方产的“普洱早春”、“普洱白毫”就是普洱茶,后来这些“外来人”告诉我那些不是普洱茶,沱茶样的才是普洱茶,这也导致我后来收了大量的沱茶,这是后话了。(注:江涛手上存有大批不同年份、产家和品牌的沱茶,朋友称他为“沱王”)
刀:当时有没有专门去选大厂做大厂茶?
江:当时没有大厂小厂之分,没有私营茶厂,茶叶的生产和经营统一由“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管理,当时云南的中茶公司旗下有六个茶厂,分别是:昆明、勐海、下关、普洱、宜良和凤庆茶厂,还有一个德宏特种茶厂,也是属于中茶公司,专门加工一些特殊形状的紧压茶,比如铁饼、竹筒茶、福禄壽喜砖和四喜砖等等。
刀:那做某一个茶厂的经销商又是在什么时候?
江:这个说来话长了,也就是在92年~93年云南茶业政策刚刚开放,我们的杂货店经营的茶叶产品多起来了,逐渐转型成为一个专门经营茶叶的专营店。但是这个时期的茶叶经营还是国有,还不能私营。随后正赶上中茶公司的经营出现了问题,面临亏损,很多中茶职工也开始自谋职业,中茶公司的生产经营也开始外包。因此也就诞生了一系列中茶的劳动服务公司,这时我们的茶叶经营店也成为经营普洱茶的专卖店,这在当时是合理、合情、合法的。
再后来,我的一个合作伙伴台湾商人,他在台湾是专门经营紫砂壶的。这时他们的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就来云南找我定制普洱茶。我推荐了昆明茶厂的一款砖茶,这时昆明茶厂的厂长是吴启英,供销科负责人是谭梅,谭梅介绍这款茶如何如何好,于是我们就进了一大批这个茶。
但是台湾客户认为,这时期打着中茶牌子(省公司委托其它茶厂贴牌生产)的茶太多,不能证明是昆明茶厂生产的茶,为了避免引起麻烦,最好做个标记。所以我们就在茶包装纸后面盖了一个小印章,做为防伪标记,印章上的内容为:“云南普洱茶叶昆明经销部监制”,于是我们的茶叶专营点也就改名为:“云南普洱茶叶昆明经销部”。
2、为什么能存下这么多数量可观的老茶?
刀:我们看到深圳的普洱陈茶博览馆展出了三百多款不同年份,不同产区,不同厂家,不同品牌和品类的普洱陈茶,这在整个普洱茶届,都是很罕见的。请问下江总,为什么会存下这么多品类丰富,数量可观的老茶?是不是当时就有意识地去存?
江:这些茶并非有意识存下的。在90年代,台湾方面和大陆之间,是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的,带包装的茶品上面只要有中文字,海关是过不去的,但是我们和越南是有贸易往来的,后来台湾人去越南做茶,我们的一些台湾定制茶,脱去中文外包装通过越南就可以间接输出,所以呢,当时台湾人从我这里定制了大量的普洱茶,这也是我当年销售普洱茶的主要渠道。
刀:那当年收购的这些老茶,除了台湾方面的定制,有没有主动去推销,开辟别的销售渠道?或者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存一些茶呢?
江:刚才的话还没讲完,当时和我合作的台湾伙伴经营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他们当时的条件是比我们好得多),导致在定制茶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偏差,也就是说实际销售的茶叶往往因为他们那边出现了状况而没有按定制的量履行,有的定制了没要,有的定制的量很多,实际成交的量很少…我们云南人相对淳朴老实一点,他们只要提出定制多少,我们就照单去做。比如当初他们定制勐海茶厂的7572,说好要100件,结果我们照单让勐海茶厂做了,到交货的时候,他们又说要的是100片!我的天哪!这是什么概念?100件!一件货是84片,一百件就是8400片!8000多片茶就砸在我自己手上了!类似这样的状况太多了,时间长了,这些茶没销出去就完全存下来了!
刀:那这些茶就不是有意识存下来的了?
江:当年生活都成问题,哪会有意识存茶呀!完全是被迫存茶啦!
刀:这完全是阴差阳错“被存茶”嘛!
江:是呀!现在看来,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当然,还有一些因素,比如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大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导致我的很多中、老期陈茶无法销出去,这个我们后面再讲。更主要的是,当年和我一样做茶的人很多,但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只有我一根筋,一辈子就认茶了,一直做茶做到现在,因此,才存下了这些老茶,可以说我成就了这些老茶,这些茶也成就了我!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今天的陈茶博览馆!
3、 老易武的故事
刀:江总,听说您存下来的这些老茶,有很多都是当年自己亲自去做,亲自去茶山收购,或者亲自监制下制作的,比如这款【老易武】,据说是用90年代易武大树料做的,能给我讲讲当年是怎样想到去做的吗?
江:90年代,找我定制普洱茶的台湾人提出,要我去找野生茶。可是当年我们没有野生茶的概念,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野生茶,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台湾人说,野生茶在原始森林里面,还指名说在易武,于是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查到易武这个地方,决定去一趟。(注:当年台湾人说的野生茶,主要指原始森林里那些放荒的栽培型大树茶,勐海茶厂定制出去的包装上打着“野生茶”或“有机茶”字样的普洱茶,也属此类,而不是植物学上的野生型茶树)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