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饮品之一,饮茶作为一种爱好也在全球范围流行开来。在中国,茶被誉为“国饮”。而经过了近千年的演化,茶文化也逐渐形成。茶文化的涵义是非常广泛的,既有物质内容,又有精神内容。它是人们在对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当然物质内容也就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就像人们讲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开门之事一样,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要。对于精神内容也就是茶艺、茶道。就像琴、棋、书、画一样,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在这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中,普洱茶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
普洱茶的命名
对于普洱茶的命名的由来有这样三种解释:第一种源于云南古老的茶农祖先“濮人”。第二种以普洱茶的重要集散地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于清朝设普洱府而列为贡茶,并在此后有更大发展。《普洱建置历史沿革》载,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改为“普洱“。第三种解释因原产地得名:在隋唐元明朝代,地名字音稍有差异,隋朝时属濮部,唐南诏时普洱地名叫“步日睑”,宋元明时期称“步日部”“普耳”,清雍正七年设立了普洱府,茶叶在清代以前称“普茶”。 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综合研究辨析后认为,“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朴”“蒲”“濮”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茶的发展
明朝是茶叶发展的关键时期,那时候比较闻名茶叶除了普洱茶有昆明的太华茶、大理感通的感通寺茶和湾甸茶。在当时云南省销售流通最大的就是“普茶”。在万历《云南通志》和谢肇浙《滇略》中有对普洱茶最早的记录。丽江当局改土归流之后,在那里创建了茶叶贸易市场。普洱茶在历史上是非常神秘的,它的起源并无准确的笔墨记录,关于产业也各抒己见,它的加工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到了清朝初期,茶农完成普洱茶的最初始的制作。他们先要把春天里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朝贡。之后采集的茶叶要杀青后在在阳光下暴晒,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过蒸压成型,做成紧压的茶饼。因为直接关系到普洱茶的最后的成型,这里有两个工艺是需要提及到的。最重要的是晒青毛茶技术,它是含有水分最多的。当运到出产地的时候为了防止在途中茶叶为挤碎,必须在包装前 8 个小时左右喷晒一些清水并且要喷晒均匀,要是茶叶是潮湿的,这样可以增加它的含水量。把晒青毛茶送到产地需要人背着大概 12 天,才能到达当地的总茶店,在这段时间这一批茶基本完成了最初步的冷发酵的经过,这就由生茶转化为比较轻的熟茶。无论在普洱还是思茅总茶店,都是经过挑选的一部分内部销售;还有一部分经过蒸压做成茶饼,每七个圆饼为一筒,外面是用笋叶包裹的,要使笋叶柔软就要把它湿润,之后在销售到西藏地区。我们所知的茶马古道就是从普洱、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再到滇藏线到达拉萨。这条路线全部过程需要 100 多天,虽然路程比较远、天气比较干燥、气温也比较低,但是包裹在茶叶外面的笋叶里包含的水分比较充足,能够让茶饼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冷发酵,这样就造就也云南独特的普洱茶,尤其是它浓醇的汤色和特有的陈香深受人们的喜欢。普洱茶的形成,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人工特意形成的,而是由于它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特有的运输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产物。之所以说普洱茶具有神秘感,就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形成过程很难为人们所知。普洱茶就是一种既神秘而又不可或缺的产物。
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到了清朝的中后期,云南省的茶叶销售已经不断在扩大,滇西的其他地区也开始引进大叶种茶。在不同的时期勐库、景谷县、顺宁府也就是今天的凤庆县都开始种植大叶种茶,同时这三个地区也成了下关茶厂加工沱茶、销售到边疆的紧压茶的原料产地,清代中后期是普洱茶发展的兴盛时期。1930 年以后,因为交通的便利,拓展了向缅甸、老挝、印度等等国家的销售道路,还有包装和存储条件的改进,并且在途中的时间也缩短了,自然发酵过程普洱茶更加难以完成,因此需要人工时效工艺技术。这样的工艺也使得普洱茶的生产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普洱茶栽培原料与野生茶有茶品种的差异,产地也有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加工工艺也有是新旧之分;储存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加工茶叶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和差异使得普洱茶成为其他茶类中内容和外观是最为丰富的一种特色茶。 能够品尝到它不同的香气的时候,也更加感受到了普洱茶的无穷魅力。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