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易武茶区 > 易武寻茶之铜箐河古树茶
2020年02月01日

易武寻茶之铜箐河古树茶

 喝普洱茶的人,都知道“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然而,追溯普洱茶的品饮历史,惟易武茶区历经漫瀚时光的淬炼,难能保留下来一脉清晰而历历可溯的品饮记忆:
无论是走入清代宫廷的贡茶,还是老茶品鉴中之四大“号字级”的珍品,都有着分外鲜明的“易武出身”。正是在这点上,寻源易武,亦可谓“温故而知新”。
这是40多年老普洱了,这样的茶已经变成了“药”。
普洱陈仓,茶虫的粪便厚厚的覆盖在茶饼上,据说这样的茶为上品。
700年古茶树,十几米高的乔木,要徒手爬到树冠采摘鲜叶。
在老茶客眼中,以优美甜柔著称的易武茶,一旦经过后期陈化,不仅其转化速度快于许多其他的优异茶品,而且,还独具广阔迷人的变化区间。
今天的易武乡,在西双版纳之勐腊县。勐腊已属滇省最南端,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隔澜沧江与缅甸相望,是典型的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一带雨林水岸,因其物种异样丰富、原生态十足,也被比作“东方亚马逊”。
自此,以一条澜沧江划界,江北的攸乐、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曼撒(今易武),号称“六大茶山”,每年春天,均要以头春茶精心督造“八色贡茶”,正式入贡。
在易武山的产茶旺季,入山作茶者可达数万人,每天有五六百匹骡马于此集散。
今易武茶区的范围内,包括传名在外的“七村八寨”。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八寨是指: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杨家寨、曼撒寨、新寨。
一次又一次,当车子从幽深的涵洞中缓缓款款穿过巨大的山腹,你不由得不感慨:昔年的翻山越岭,曾会有着怎样的艰辛……
皮卡一路颠簸摇晃,开至不能开时,停了下来,接着要靠步行。茶人的肩上背有一个巨大的竹篓,竹篓里有砍刀,预备要在荆棘藤条间,劈开道路;背篓里,平常还会预足白天的干粮;惟贴身斜挎的小布袋,是专为采茶预备的——为着攀爬时的轻巧灵便。以茶人的脚程,走去距此最近的一棵乔木古树,大约半小时,不过,带着我们一行人,却足足走了快一个钟。
蓊蓊葱葱的林野间根本看不出道路,茶人阔步在前,也果然要经常用上了随身的砍刀——甚至,还要信手捡来干枯的树棍,削尖一头,给我们用作随行的手杖。
行走在这样的山野林地,漫目苍翠欲滴,近处是鸟鸣虫喧、远处又隐约听聆到潺潺湲湲的清溪。空气清新而润泽,一波波一浪浪野生植物的清芬,氤氲而来……
原始丛林
不亲身至此,实在很难想见:所谓乔木古树,竟真是这样——全然已散入了片片原始浓密的山林野地,倘不是有人指引,寻无处寻、认亦不敢认。
 乔木古树的样貌,远不同于通常灌丛般的茶树——因常年的野生野放,已全然是一棵棵枝干遒劲、十几米高的苍蓊大树。密林交柯的阴翳、林间终年漫射的阳光,也都让乔木茶的茶味变得分外幽雅甜柔。
700年古茶树
茶树鲜叶都分布在树冠,要爬到十几米高度,非常危险。
乔木茶难采,只有攀入高举的枝桠,才能摘到顶梢的茶芽。乔木古茶的枝桠,也并不柔韧,反倒愈老愈脆,有时一个猛力便会喀嚓折断,于是,攀高采茶更需胆大心细,手脚灵活。
即便是从小就在山里攀高爬低、采茶狩猎的茶人,按照一芽二叶的标准采摘,一天下来最多也不过采摘七八公斤的鲜叶。而七八公斤鲜叶,制成毛茶,可能还不到两公斤。
野生古树茶鲜叶油亮肥厚,富含各种营养物质。
珍贵的古树鲜叶
 采茶季,村里的许多人家,除了全家动员,多半也都要雇用帮手,许多茶工都雇自邻近村寨的少数民族。为了方便歇息和看护茶树,近年来,山谷中也间或用木板条盖起了一间间简单的木寮。木寮里放有简单的锅碗、铺盖,可供歇脚。
茶工们也常常砍下一根粗长的竹筒,筒中满贮着山间的清泉水。歇息时,煮水冲泡一大碗“黄片”(是采茶时的粗老叶片,晒干而来),味甘、清热且解渴。
黄片在锅中沸腾,散发着茶的清香。
在这里不讲究茶具,茶汤的作用只是简单的为了解渴。
铜箐河乔木古茶的毛茶,经过基本的晒青、杀青、揉捻、干燥,通常只制成蓬松的“泡条”,看上去仍旧是棱棱角角、乌壮油亮。然而,即便是当年的新茶,冲泡后,便已能充分凸显出易武茶“甜柔韵长”的特质,汤感厚润,口感纯净。
杀青工艺,火候、手法、时间等,都要控制的恰到好处。
揉捻,完全是靠手感,没有几年经验是不行的。
晒干的初制茶要经过细致的拣选,挑出茶梗和黄片,一般都由女人完成。
来源:温兴茶叶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120411123240cee6e7ee075aaa.jpg 
 
 158624926795169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