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或者说从1954年末开始,侨销圆茶的品质与市场趋于稳定,产量也开始剧增,据省茶司1956年2月8日成文的《1955年度加工回收检查表》和《销售计划分类执行检查表》显示,这年圆茶计划产量7500担,实际产量4943.36担,其中下关茶厂加工了870.4担,计划销售2000担,实际销售2307.07担。
产量上来后,下关茶厂也不再是那个单独挑大梁的人,勐海茶厂也开始展露头角,据1955年12月15日成文的《下关茶厂年度加工总结》显示,年初省茶司就召集各厂厂长经理开展生产会议,初步定为“下关茶厂加工圆茶2500担”,后来又变成了“勐海茶厂加工1000市担,下关茶厂加工1000市担”,下关茶厂实际圆茶产量则为870.55市担,与省茶司记载的870.4担有细微出入,影响不大,被后世称为“印级茶”的侨销圆茶,终于步入了生产正轨。
建国初期沱茶圆茶切实存在
1957年2月,《云南省茶业公司下关茶厂先进经验汇编》一文中的第14号经验,总结了下关茶厂对紧压茶模具的改进过程,从一开始的永昌祥茶厂以铝甄子压茶失败,到1954年成功试验出紧茶工艺、饼茶工艺、圆茶工艺三种改进方式,又一次验证了50年代蓝印铁饼等铁饼系茶品的存在。
1957年12月25日,一五计划完成后,下关茶厂以关茶秘密[ 57 ]字第052号文,向中茶云南公司报送了《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下关茶厂1953至1957 加工工作总结》,其中“1952年至1957年总产值及商品产值产品产量实绩比较表”,清晰地展示了下关茶厂不同年度生产的沱茶,圆茶等不同茶类产量。
据此表格统计,从1952年到1957年间,下关茶厂共生产了甲级沱茶3863. 66担,乙级沱茶2981.54担;截止1955年7月25日下达规范绵纸通知前的圆茶产量则为4943.36担圆茶,由于统计口径与时间等差异,这份总报上的数字与各厂统计的数据有一定出入,但总体差距不大。
史料无言,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当年实际生产的这些茶品中,有多少是误印的“大红印”与“红印沱茶”?又有多少是规范后的“绿印圆茶”与“绿印沱茶”?我们无从得知,但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晰的,那就是曾经藏在历史迷雾里,任由利益相关者去粉饰的那些茶品,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且有一定数量的正品留存至今,与那些后期做的假茶一起,共同记录着那个名为印级茶的时代。
通过对1950年至1955年的省茶司公文,下关茶厂生产记录,年度加工总结等史料,我们不仅多次验证了50年代“侨销红印圆茶”和“红印沱茶”的真实存在,也串联起了建国初期三大普洱茶国营茶厂的大致生产情况。
其中,位于省城,基础设施较好的昆明茶厂率先恢复生产,生产了首批面向海外市场的“侨销圆茶”,接收了“永昌祥茶厂”,继承大商号永昌祥技术的下关茶厂则是生产主力,而勐海茶厂虽然起步较晚,但生产步入正轨后很快就接过了下关茶厂的重任,三大茶厂勠力同心,共同创造了印级茶之传奇。
来源:陆离茶寮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