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云南茶人证伪过的50年代大红印与红印沱茶
2020年02月01日

云南茶人证伪过的50年代大红印与红印沱茶

此前曾有多位云南茶人验证过50年代下关茶厂从未生产过红印沱茶和红印铁饼,邓时海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展示的样品图也纯属后期臆造,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不妨来看看下关茶厂当年留下的诸多相关史料。

下关茶厂位于大理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建国后从未经历过火灾洪灾等严重灾害,气候较为干燥,文书与实物档案也保存得十分完整,即使是在文革这种特殊时期,亦有相关文献留存,纵观全国的精制茶厂,能有如此保存也极为难得。

这些幸存下的诸多物证,一部分存放在厂里的成品样实物档案库,一部分陈列在建国初期就已建立的下关沱茶综合档案室(云南省档案馆里还保存有不完整的解放前档案),还有一些被下关沱茶博物馆收藏展出(2006年建成),综合梳理三处地方留下的实物档案到文书资料,我们得到了以下可以相互验证的珍贵史实。

真实存在的圆茶与沱茶

1950年5月10日,中国茶业公司云南分公司(以下简称省茶司)制定出建国后首批“业务计划概算书”,计划1950年度的加工目标包含藏销紧茶五千担、川销沱茶一千五百担、饼茶五百担等,并强调”沱茶及紧饼茶应以下关厂制造为主,总公司为副“,此时八中茶尚未投入使用,国营下关茶厂就主要使用“复兴”牌商标生产沱茶。

(注:20世纪50年代,下关茶厂共生产两种饼茶,一种是我们熟知的,面向侨销的“圆茶”,这种茶饼型和重量较大,也称七子圆茶或七子饼茶,本文简称为“侨销圆茶”,另一种则是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饼茶”,这年生产计划中的“藏销饼茶五百担”即为边销茶体系中的“饼茶”,与我们要论证的“侨销圆茶”无关)

1950年底,中国茶业公司西南办事处制定了1951年的“生产总量及公私经营数量表”,认为“滇茶侨销过去在缅越及南洋一带曾具成绩,故酌予生产,应设法恢复过去销路,并计划由云南区的国营企业生产侨销茶1000担。”

根据这份制造计划,省茶司决定让下关茶厂生产这1000担侨销茶,其中700担调拨到昆明,不过从后期的生产记录和年末总结来看,这年包括侨销茶在内的各项生产计划并未落实,具体原因未知。

1951年4月8日,下关茶厂工厂管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讨论内容中,李宗桂主席报告:“最近又有新任务,制大七子饼茶。”5月28日,会议讨论了“大七子饼茶内票采用哪种”,以及“请示省公司是否仍用宝焰牌或另立新标。”从这里也可看出此时八中茶商标尚未投入使用,与上文中提到的这年10月23号下达商标文件是吻合的。

到1952年,圆茶才真正开始投产。首先是省茶司于1951年末向下关茶厂下达“我公司各厂52年任务概略数如下表,请你厂研究提出下列各项建议。”其中圆茶计划生产500市担,由昆厂生产,遗憾的是1952年并未留下圆茶实际生产情况史料,因此想知道这部分计划有没有落实,我们需要结合后期的一些史实。

根据1953年12月8日《下关茶厂1953年度加工总结》附表《53年各茶柔型品配料比例表》“各茶原料半制品拼和率及加工过程说明”中强调的“圆茶半制品拼和,根据筛茶车间筛下各茶,结合昆明厂拼和率而决定拼配率,一至五批亦无变动”;以及1953年度《国营商业主要商品购销计划分区检查表(销售)》中的“1952年全省销售圆茶446.28担”等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第一,1952年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建国后首批圆茶问世;第二,1952年的这部分圆茶是由昆明茶厂生产的,先于下关茶厂和佛海茶厂;第三,1952年生产的446.28担圆茶,并不是面向海外市场的俏销七子饼,而主要面向内销,其中国营企业销售342.21担、合作社销售98.39担、私营经济销售4.82担、零售销售0.86担。

沱茶方面的求证则更加直接,1952年省茶司下达的任务文件中,就清晰标明了计划让下关茶厂生产“高级沱茶千担”的年度任务。

而在《下关茶厂1952年工作总结报告》的加工部分,详细描述加工甲、乙级沱茶,有多少个茶锅(即机组),每锅的人数、产量等全年加工的数据,共生产沱茶957市担22筒,与规定目标差距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因为没做好市场调研,这年的沱茶销售数据相当惨淡,仅卖出42.5市斤,而且绝大部分沱茶为统一调拨,仅在机关部队有零星出售。

侨销圆茶的试销与热销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元年,这年的4月9日,省茶司发出第二季度计划,要求下关茶厂在4,5,6月分别调拨圆茶40担,100担,120担,由此,下关茶厂开始加工以内销为主的圆茶。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建国前后普洱茶行业存在断代史,号级茶时代留下的笋壳包装等经验并未被完全继承,比如此时的圆茶就采用棉纸大包纸包装,不能防雨,也不耐摩擦,容易破损,下关茶厂在实际生产中发现这个问题后,于1953年6月13日向省茶司提出了有关“修改圆茶包装规格“的53工字第467号请示。

五日后的1953年6月18日,省公司批复通过下关茶厂建议,改进后的圆茶包装规格为“笋叶包装,每篮装十筒(50斤)装茶时再襯一层笋叶,口上还是用笋叶盖面,口缘用藤篾廿字形扎缚,这样不会发生损耗破烂现象。9月7日又复函道“七子饼茶内商标及包纸各六张,封口处烙中茶统一商标火印六个。”从中我们也能获取当时圆茶的外包装真实情况。

1954年11月9日,省茶司在“云生54字第0515号“公文中,首次向下关茶厂提出了侨销圆茶的任务,具体为“转知总公司指示:在原来核准本年度加工计划外,再追加你厂紧茶5000担,侨销圆茶2000担,另需调往广东分公司圆茶300担,一并在你厂加工。……圆茶在11月内完成300担,55年一月中旬前再完成2000担。”

以上公文中可以看到“一并在你厂加工”的标注,这说明在前几个季度的生产任务中,下关茶厂已经在生产圆茶,虽然我们无从得知此前几批是内销,还是香港市场能切实收到的侨销圆茶,但至少在1954年末,下关茶厂就已经在大量生产侨销圆茶了。

此外,由于这次计划是临时新增的,而且要的多,要的急,不仅茶厂内部很重视,把滇配加工线上的拣工都调到了侨销圆茶加工线上,导致整个十二月都没有加工滇配茶,而且中茶西南区公司还派出了四位同志直接到下关茶厂指导工作,足见中茶方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也再次证明了50年代侨销圆茶并非空穴来风。

在多方参与且重视的背景下,下关茶厂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据“下关茶厂1954年度增产节约工作总结附表”统计,这年原计划加工七子圆茶1500担,实际完成3008.1担,仅第四季度就新增了1498.2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