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品鉴山头茶,熟茶,都需要“茶力”。
2020年02月01日

品鉴山头茶,熟茶,都需要“茶力”。

下山,一路无车。

大概易武到版纳的高速已经是收尾阶段了,连工程车都少了。据说是年底通车,又有一说,征地的款项不到位,有些路段是没有拉通的。。。

下到山,和老茶人喝茶,聊点老话题。

计划时代,普洱茶是出口茶,和现在内销为主不一样,产品方向完全不同。主要做熟茶,云南的出口任务也是熟茶,没有生茶,研究的方向自然是熟茶。成品茶要求是,种植的要求也必然,工艺的要求也必然。

很多研究的新茶种就是为了对付出口,打个比喻,就像袁隆平研究水稻,当时是要保证人不饿死,而不是考虑什么转基因不转基因的事,人没死,还富裕了,才来考虑口味的事情。

茶叶差不多,以前对的,现在未必对。

品种、工艺,研究的方法都有问题。

易武在90年代还有“捞青工艺”,鲜叶在开水里烫道再揉捻,这是典型的传统工艺。很明显,这样的“传统”是对付茶叶中的苦涩,熟茶再渥堆,也就甜上甜,软上软。

这样的工艺,现在还能否行的通?

这样的传统,又为什么自动就消失了?

出口茶,批量生产,口感统一,按样验收,按样交茶。这是外贸产品统一的规矩。这也是厂家收茶的规矩,事实上,假如信任问题解决,山头收茶也应该是茶叶发出来,打板(样板),确认,按样验收。

现在做不到,一个原因是大家追名字去了,这其实是种虚荣。

现在开始慢慢在转向,很多人喝茶都是一个人孤独的喝,不再是炫耀喝茶,我喝百年茶,我喝名山茶,而是真正的追求“茶力”,在喝茶的力道上,喝茶的品茗等级上去自我比较。

自己和自己比,这是喝茶的终极目的。。。

山头茶,对于茶力的要求就特别高。

不是一喝茶,这是老曼峨,这是曼松,这是薄荷塘,说的好像头头是道,把自己当作成一个品鉴高手,一喝这是某山头,那是某山头,不要说喝不出,喝得出来又怎么样?

普洱茶,无论生熟,品鉴的核心,还是“醇、甘、厚、滑”这四个字,脱离了这四个字,说什么山头味,也还是表演,表演给茶客看而已,而且,奇怪的是,离茶区越远,说话的调门越高。

品鉴的茶力,“茶力”?对的,茶有力道,并非苦涩强度高就有力道,力道是内在的,打个比方,健身运动员肌肉多未必力量大,这是与拳击运动员相比较。

批量茶和小众茶,面对的群体不一样,生产的要求不一样,生态的需求提到第一位,而不是产量的要求提到第一位,

谈品鉴,也就需要个性化,众多的山头茶也就满足了这种需求。虽然,转化后大致趋同,但是,很长一段是在半发酵当中,鲜茶的山头味保留的时间就长。

大致趋同,是指大的风味,大的山头味。易武是易武味,班章是班章味,冰岛是冰岛味,大的区域的味道,即使是转化后也是保留的,但是,这之下的很微小的山头味就会全部消失。

现在的纯料茶发展到一个山沟一个品名,一颗树做一个茶,这样的纯,是一种商业手段。

只要做真,无可无不可,商业定位而已,商家总要有办法去区别山头原料,否则,竞争就变成和茶农去竞争了。。。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14052416435941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