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茶山的变化极其明显。
先说勐海,勐海的茶企是最多的,产销量应该是占到普洱茶(单指普洱茶)的90%以上的份额,举个例子,勐海茶厂高峰期一万五千吨的产量,这应该是云南产业数百个厂家的产量总和。勐海的排名前五的几个茶厂占到的市场份额,应该是整个茶产业80%以上的份额。
中小微茶企,做山头茶超过50吨那就是有头有脸的企业了,做坝子茶,超过1000吨就算很不错的企业了。
可以想见,整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出入有多大?
全省的晒青毛茶都拖到勐海交易,本地的名山名寨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按道理,勐海是不受影响的,尤其是勐海的名山名寨与名企相邻。
去一个名寨,春茶纯料基本每家都剩,两年之前可以说“纯料”一泡难求。
我问茶农,每家也就一两百斤茶,多的也就二三百斤(指纯料),就算散客,两三个人足以分完,怎么会卖不掉?你们随便每个人的认识的茶客,至少上百人,你们的朋友圈土豪更是全中国最集中的地方,怎么会卖不掉?
去另一个相邻的寨子,也出名,名气次一级,但是,市场倒是极其少见到这个寨子的茶,大概都是以上一家寨子的名义出手。
春茶的时候,我大致转了一圈,没看见一家大企业收茶,可以说,一线茶企全面消失在春茶市场。
秋茶反倒是都上来了,不收茶,上来建初制所。秋茶上来建初制所,这倒是比较让人意外。
春茶时候,有一家二线品牌收茶,这两年都是这家企业收茶,没有看到一线,其他二线也没有,现在倒是基本都有了初制所了,规模都是本寨子最大。
当然,都是如此,地是茶农家的,收该户茶农的料,挂牌。
与易武的情况不同,易武几乎没有大企业收料。一个初制所挂满了广东一个品牌的宣传品,整整挂了两年。我问茶农,收了多少,茶农说,一颗也不有收。
易武的寨子不一样,顶级料被抢完,但这毕竟是少数的少数,喝到一家茶,好之又好,一问剩下多少,就剩下十几泡自己喝的茶样。余下的,基本上,每个山头都沦为了“扫货山头”,春茶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扫货,我们去的前两天还有两个品牌,一个线下,一个线上去扫货,即使最偏远的一个寨子也是如此。
往前推十年,是初制所狂建的年份,几个后生品牌在茶山大建特建,虽然说,这些初制所绝大部分荒废,或者归还给茶农。
但是,当时的情况下,为山头茶的推波助澜,的确起了不小的作用。
十年后,市场塌方,品牌茶厂初制所上山又成为了一个趋势?
设初制,目的是控制鲜叶,也就是控制原料。
十年前,彼此抢料,是真抢料,即使是易武这样极其难以控盘的山头茶,2014年开始也有大笔资金注入收料,虽然短短两年之后,全面退潮,一家不剩,还是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效应,不断助推山头茶的高涨。这事实上形成了,山头行情一波比一波好。
解释几句控盘与不控盘的问题。
鲜叶控盘有两点,一个是交通,一个是老百姓的聪明程度。十多年前茶山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同时,鲜叶都是一个时间段爆发,小树先,大树后,收料的茶商只要规划好时间点,相对也就能控制鲜叶的纯度。
其二,“聪明”的问题,以前的老百姓本寨子就是本寨子,不会交售其他寨子的茶,现在聪明人多,交通又极其好,一个寨子茶成名,漫山遍野的鲜叶都拖过来,收料商也就无法“控盘”。
十年后,鲜叶爆抢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初制所倒是一家比一家规模大,一家比一家现代化。
各个名山寨子,初制厂林立,茶叶还是滞销,原因在哪里?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