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做绿色发展引领者 看云南“10大名茶”头名茶企的匠心制造
2020年02月01日

做绿色发展引领者 看云南“10大名茶”头名茶企的匠心制造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地农业独特优势与产业发展现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云南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契机中,大益也成为了云南茶叶品牌走向世界的代表。这背后,有着大益茶人81年来的辛苦耕耘,也是大益坚持“一心只为做好茶”信念的成果。
近日,云南日报记者走进勐海茶厂,对大益践行“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进行深入地了解与采访,见证大益连续三年摘得云南省“10大名茶”第一名、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强企业”,实至名归。
做绿色发展引领者
看云南“10大名茶”头名茶企的匠心制造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在茶产业等8个重点产业发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作为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的云南来说,全球普洱茶企的“带头大哥”——大益集团,无疑是带动和促进我省茶产业发展中有品牌、有技术、有渠道的大龙头。
近几年来,大益这家已有81年历史的老茶企十分“不安分”,不断在从种植到品饮的全产业链各环节中寻求突破与革新,成为了行业的领跑者,连续三年摘下云南省“10大名茶”第一名、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强企业”。
日前,记者走进勐海,探访大益集团之核心勐海茶厂,看看多年来大益茶品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中,是如何坚守绿色发展之道,又是怎样用品质擦亮“大益”这块金字招牌。
从茶园到初制所
在传承中创新升级
清晨8点,3月的暖阳透过淡薄的云层撒向绵延无边的布朗山,只见大益布朗基地茶树间的采茶人,双手灵活地将一颗颗粗壮、嫩绿的芽尖收入篓中。
大益的原料,除了向勐海等优质茶区收购外,就来自巴达、布朗基地这2个自有生态茶园,所产之茶皆具高山品质,是大益普洱茶品质的强力保证。近年来,2个基地从标准茶园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等方面不断探索,在保证茶园的绿色生态中传承创新。
茶园中,一张张黄色的诱虫板和太阳能灭虫灯十分显眼,被笼罩在香樟、小叶桢楠等树荫里的茶芽颇为壮实。“茶树喜阴,选种一些合适的树木套种,可以遮阴促进茶叶生长;在茶行中间,覆膜、种植绿肥、套种菌菇,既能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进行有机肥培肥;茶园养蜂则可以抑制细小虫类……”
据基地场长李健介绍,布朗和巴达2个基地遵循传统的农耕种植方式,全人工除草、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出了一批批生态、健康、绿色的茶叶。于1988年建成投产的布朗基地,为勐海茶厂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备案基地,先后获得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农业部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追寻新技术、不忘老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升级,一直是大益人做茶的坚持。
“慢一点,用力踩下去,等鞋子全部套起来再走。”下午6点,谭鑫听到从四周传来的摩托车声、电动车声、皮卡车声,他赶紧放下手中的茶杯、跑到加工车间门口,招呼茶农们先用鞋套机穿好鞋套,才能进入茶叶鲜叶摊晾场。
正是春茶采摘季,布朗山乡班章村的老曼娥茶叶初制所,迎来了它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刻。8台杀青机、3台揉捻机火力全开,芬芳的茶香钻进鼻腔。穿着“大益红”工作服的工人们,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儿,鲜叶摊晾、过秤、开单、杀青……
这个占地3到4亩的初制所,将生产和生活区完全分离,是大益目前200多个规模较大、加工技术成熟的毛茶初制所中的一个,仅加工车间就有1000多平方米、晒场达2500多平方米。
初制所的老板谭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牌”大益人,从2006年起为大益供应原料至今,并已连续3年荣获大益“优秀原料供应商”。
谭鑫介绍,硬件设施是“优秀供应商”评选的重要标准,这几年大益供应商们都在卯足了劲提升初制条件、制茶技艺。“鲜叶初制,对标的是勐海茶厂的成品加工,从鲜叶到晾晒全部采用‘离地式’操作,而且为保证初制环节的食品安全,近年寨子里不再养鸡和狗。”
在当地,大益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出了名的严苛,供应商若有松懈就得承担被取消供应资格的风险。用谭鑫的话说,但凡能通过勐海茶厂验收的原料,拿到任何地方都不愁卖,因为茶农家的每一片茶叶,从长出来那天就被装上了“追踪系统”。
何为“追踪系统”?勐海茶厂原料部有一批专业的“驻乡采购员”,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茶区,详细掌握着片区内茶农及茶叶的信息。每天到初制所交鲜叶的农户家茶地在哪、品质如何、每天摘多少,茶园哪天除草、修剪,他们都十分清楚。近年来,当地农户多以种茶为生,大益驻乡采购员时常入户、进茶园,指导他们管理茶园、讲解原料初加工、食品安全知识,从茶园源头把好第一关。
从毛茶到成品
工艺迭代品质提升
内质丰富的茶鲜叶,必须依靠合理的人工采摘、纯熟的初制工序,才能完成从芽叶到毛茶的华丽蜕变。因此,采茶人、制茶人只有每天和时间赛跑,才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好在谭鑫早早就瞄准了规模化、品质化制茶。初制所建立之初,他投入40多万元购买大型色选机、杀青机、揉捻机等先进制茶设备,以半机械化、清洁化制茶,取代传统的烧柴、煤手工制茶。以谭鑫20多年的做茶经验来看,采用机械制茶不仅更加环保,还能让产品品质大幅提升、效率提高、运营成本降低。
“比如在‘杀青’工序中,传统方式采用的是一边烧火、一边炒茶,不仅人工、燃料成本高,对空气也会造成污染,而且温度也没法精准地控制,时常出现焦糊、高火味等问题。选用杀青机,让机器和人工相结合,温度控制得更精准,杀青导致的品质问题基本被杜绝了,原料品质自然上去了。” 谭鑫说。
产地、原料、工艺……当中每个因素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导致茶叶成品质量的变化,在统一标准,品质坚持这件事上,大益已走在行业前列。
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之后,逐渐规范了普洱茶的制作原料、制作技术,制定了普洱茶生产的一系列标准,形成了将不同等级、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发酵度的茶叶拼合在一起的研配技术。“为保障原料的真实性与优越性,原料入库实行外形、内质双重验收,每批入库原料必须进行农残测定,合格入库的原料则进行分级别、分区域、分茶季堆码。”勐海茶厂储运部部长郑鲁介绍。
2006年勐海茶厂启动品质资源调研工作,目前已建成涵盖云南省境内所有茶叶品种(31个种、2个变种)不同季节、不同年份总共3898个样品资源库。2008年,以研配和发酵为核心的“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大益首创的微生物制茶法(第三代发酵技术)问世,成为大益工艺价值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