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易武》专栏 | 易武,经典普洱的原乡
2020年02月01日

《易武》专栏 | 易武,经典普洱的原乡

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往东约120公里,从勐醒绕着盘山公路上到大垭口的地方,一处昭示你即将进入易武的巨大牌坊,牌坊上“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两列金色大字赫然在目。
而从景洪往西大约50公里,沿214国道翻越南糯山进入勐海县城,县城入口处一座假山上“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的广吿格外显眼。
云南普洱茶名重天下,产茶区域如云,但未曾再有两个区域,如易武和勐海这般,激起喝茶人心目中的“瑜亮情节”。
事实上,要追溯二者产茶历史的久远程度,其实难分伯仲。但是不同历史时代的因缘,不但让它们的崛起次序分出了先后,也奠定了它们不尽相同的产区底色。
1易武 普洱茶传统的传承者
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把澜沧江以东的地区划归了普洱府管辖,朝廷正式将普洱茶列为贡茶,易武随之被指定为贡茶最核心的采办地。
“改土归流”后,越来越多的汉人涌入易武种茶、制茶、经营茶。而作为贡茶的核心采办地,为保证茶叶品质,在官方的督办之下,易武茶一开始就与皇室对贡茶的高品质标准连接在一起。
“一摘嫩蕊含白毛,再摘细芽抽绿发” “万片扬箕分精粗,千指搜剔穷毫末”——几句诗词都是清代七言诗《普茶吟》中对茶农们贡茶制作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
近两百年的贡茶史,无论是紧压茶、散茶、茶膏,不同等级、不同品相,从晒青毛茶到成品茶,都形成了各自特殊的工艺线路和完整的工艺体系。易武制茶方式的传承和进化,直依据这方土地上代代手口相传的手工制茶工艺和制茶理念。
从清中期开始,易武茶号商号一时大增,易武兴旺鼎盛无二。江应梁的《傣族史》记载:“茶市有江内江外两区,江内以易武为中心,江外以勐海为中心,江内以制造圆饼茶为主,即一般所谓普洱茶……江外以制造藏庄紧茶及砖茶为主……”
然而到了民国抗战年间,普洱茶的中心开始从澜沧江以北的易武,转移到澜沧江以南的勐海,普洱茶的格局也从传统慢慢走向现代。
2勐海 普洱茶现代化的开拓者
从晚清开始,迫于时代的危机感,整个国家都在大力倡导现代茶产业,云南各地也都掀了一轮茶叶种植的浪潮。时代的浪潮把普洱茶中心从易武逐渐转移到勐海(彼时称“佛海”),并不是偶然的。
先是1913年开始,澜沧江西岸的“改土归流”,勐海逐渐摆脱了近千年的封建领主统治,为经济文化的崛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其次,勐海打通了从缅甸销往南洋,以及国内川藏等地的销售通路,而且英国人在缅甸修了铁路公路, 大大缩减了路程周期。
这是一个呼唤工业化、产业化的时代,可以说,更具现代性的交通、规模、地缘政治、社会条件等,为茶业重心的转移准备了诸多基础。
1937年抗战爆发,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法国切断了中国经越南老挝的出海通道,易武茶往东南亚的商路被迫中断。
1938年,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筹建茶厂。
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正式成立。“这是普洱茶的历史上,第一个以进口机械生产和高学历技术人员为主的茶厂”,它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传统作坊的手工制茶生产方式,奠定了普洱茶现代化的产业基础。
时至今日,当年的佛海实验茶厂几经蜕变,已成为普洱茶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掌门人骄傲地表示:“勐海茶厂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普洱茶工艺的开创者。”当然,也由此开启了普洱茶的另外套味觉系统。
3大厂时代的工业化味觉体系
在李佛一写于1939年的《佛海茶叶概况》中,对当时已经定型的七子饼工艺有所描述:“以黑条作底曰底茶,以春尖包于黑条之外曰梭边,以少数花尖盖于底及面,盖于底部下陷之处者曰窝尖,盖于正面者曰抓尖。”
“黑条”,就是七子饼茶的主体,按照茶叶级别的评定,属于中下等级。用于盖面的“春尖”等级高于“黑条”。盖占30%,心占70%,选用的普遍是6级到8级的茶菁。
这样的原料格局,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勐海茶厂。因为当时普洱茶的外销市场多为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的茶楼,要求就是耐泡和价格实惠,这样的产品也符合市场需求。
计划经济时代要做一款茶,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滋味口感,还有能不能保证持续生产。当全省不同产区、不同季节、不同等级的原料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厂的时候,“大拼配技术”的扬长避短,改变了历史以来毛茶分季节、档次分别加工的精细化传统制茶方式。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出口创外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双版纳开始种植高密度的新式茶园,由于老式茶园品种混杂、植株稀少、产量低、效益低,不少老树、大树还被砍伐做了品种改造。
“到2000年为止,勐海县的茶叶产量,从全省第三变成了全省第一,亩产由42斤到138斤(1斤= 500克),这样巨大的茶叶产量是勐海县如今可以容纳300多家大小茶企的基础。”
但是为增产做出的努力,很快变成了时代开的一个巨型玩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不久又走到了一个重新定义的拐点。
4个性化时代的味觉价值重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港台、东南亚的茶人、茶商开始纷纷入滇朝圣,一种新的认知开始建立——他们认为百年以上树龄的茶树,没有施放化肥、农药,在大森林里与其他树木共生长,深得山野之气,与人工密集种植、严格管理的台地茶迥然不同。
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群朝圣者,莫过于1994年造访易武的那群台湾人,他们在“号级茶”的感召下,抵达了易武。他们不光是走走看看,还在大半个世纪之后,工业化制茶当道的时代,重新追忆并带动了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的复兴。
从此,从易武开始,人们对“古树” “台地” “纯料“ “拼配”有了认知,对“晒青的好处” ““石磨压饼的松紧度”等工艺细节有了探讨。
也是从易武的“96真淳雅” “99易昌号” “99绿大树”等名品之后,后来又有了“班章大白菜”,再到冰岛、昔归、时下的曼松、薄荷塘……直到今天各大山头的齐头并进。
从易武手中接过时代接力棒,勐海开启了工业化大厂时代。但也是又从易武开始,无差别的工业化制茶模式再次瓦解,精良用料与考究工艺为导向的个性化时代开始到来。
5易武 茶人的原乡
易武牌坊过后,顺着那条狭长的公路,可以一直抵达易武古镇。这个两山环抱间的马鞍形古镇,迄今依旧鲜有平地。青石板路指引向北,一路皆是茶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