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沧,有两个山寨需要在村口设置检查关卡,不是为了防盗,而是防备村外的茶,被运进“镀金”——冒充知名山寨。这两个山寨,一个是盛名的冰岛村, 另一个则是紧跟其后的昔归村。昔归隶属邦东乡,被茶客冠以“临沧班章”的美誉后,昔归名声大噪。自2006 年起茶价一路高涨,并且带动了整个邦东茶叶的发展。
邦东的茶树种植,大约始于清朝雍正年间,“自清宣统元年(1909 年), 由缅宁署通判房星东购入茶籽分发各乡栽种,当时成活者已数十万株”。至民国初期,政府大力倡导植茶,茶园面积成数十倍增长。
进入邦东境内,大约从璋珍村开始, 到和平、邦包、曼岗,公路两侧枝干粗壮树幅高大的古茶树随处可见,这些古茶树应是不同历史阶段种植存活至今的,大多数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
邦东乡背靠临沧大雪山,最高海拔3429 米;前临澜沧江,最低海拔750 米。茶树种植最高到海拔2000 米处,大部分古树茶分布于海拔800 米—1300 米、土壤肥厚、植被丰富的适生地带。巨大的海拔落差影响了该区域的地貌、土壤、气候,生长于不同海拔区域的茶树从外形到内质都呈现出不小的差异。
犹如缎带的临邦公路横飘于邦东群山之间, 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临(沧)邦(东)公路如一条缎带横飘于邦东群山之腰间,若以此公路为中线,往下,岩石渐少至无,昼夜温差较小且湿热,茶质以浓醇著称,如昔归、那罕、卫平等地。往上,岩石多且圆大,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茶质以鲜爽见长,如核桃山、大箐、河心村等地。
昔归,村民都有两个家
造物者安排山川河流,布施阳光雨露,自有它的自然法则。澜沧江北边的普洱市秀山村以种植橡胶和咖啡为生,而南边的昔归人,在这片面朝澜沧江背靠临沧大雪山的低海拔区域,选择了植茶致富。
其实昔归茶叶的声名远扬并非仅是近年的事,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香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茶区,所惜者,产量无多, 不应外人之求耳。”锡规即昔归,蛮鹿为忙麓。
每到茶季,昔归堵卡点会有专门的人日夜守候,防止外地鲜叶进入昔归,这是保障昔归原料纯正的一个重要措施
昔归茶园在忙麓山上,分布在海拔750 米—900 米间,澜沧江就从忙麓山脚流过,水汽蒸发在一定程度上给茶树增湿降温,与山间高大的香樟、松树、木棉、红椿等一道优化了茶园的温湿度。尽管海拔不高,但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生长的古茶树成就了昔归茶滋味浓重、回甘持久的特质。
滚滚东去的澜沧江不仅滋润着昔归的土地,还是假冒茶叶进入昔归的一道天然屏障。从山上盘旋而下进入昔归的公路只有一条,每年茶季,昔归堵卡点有专门的人日夜守候,检查进入昔归的车辆,防止有人偷运外地鲜叶进入昔归。鲜叶只准出、不准进,这是保障昔归原料纯正的一个重要措施。
所以无论现在外面市场上昔归茶如何混乱泛滥,昔归人选择了从自家源头上开始保证原料的纯正。“我们昔归人都敢拍着胸脯说从自己家卖出去的茶就是纯正的昔归茶!”面对高涨的茶价,昔归人还是清醒的。
昔归的旧寨
我们到达的是昔归新寨,坡顶整齐地立着近二十排“联排别墅”,组成了这个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大寨。昔归人近几十年来历经了两次大迁移:20 世纪70 年代的集村运动,忙麓山上的村民迁到了曾经的昔归老寨一带;90 年代,澜沧江上规划修建糯扎渡电站,地质专家勘定老寨处于滑坡险区,建议迁往更高更远的安全区,政府统一新建了现在的昔归新寨,昔归寨和荒田寨悉数迁移至此。
近几年,昔归茶大热,茶价一路飙升, 村民们为了方便加工茶叶又纷纷回老寨推倒旧房子新建初制所。山岭间散布着几十个崭新的初制所、晒棚、茶叶庄园,老寨再焕生机。茶季,村民一头扎进老寨做茶,做完茶则回新寨休整;或者白天在老寨忙活,傍晚回新寨宿眠。大多数村民都有两个家。
澜沧江上来往昔归渡口与镇沅秀山渡口的铁皮渡船
昔归茶彻底影响和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曾经外出打工的人都因茶回归,每家的房子都宽敞明亮,一半以上的家庭有轿车或货车。一位年近60 岁的大妈感觉眼前的一切如在梦里,她感慨道:“以前几辈子的人都想不到昔归毛茶价会涨到一千多元一斤嘛!”
昔归之后是那罕
在邦东,茶价涨得惊人的,除了昔归, 还有那罕。
那罕茶自2010 年左右被茶商挖掘后, 茶价同样是一路高歌猛进。2015年,那罕的价格到了毛茶每斤600 元左右。虽然要涨到与昔归同价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如今的邦东茶,论名气与价格,昔归之后就是那罕了。
村民们坦言,那罕茶供不应求后, 有从附近的村寨收鲜叶运回那罕加工,亦当做那罕茶,此种乱象难以管控。那罕在临邦公路下方不远,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无法做到像昔归一样为保证原料纯正而设茶叶堵卡点。
高6米的那罕古茶王树
那罕最大的一棵古茶树高6 米多, 寨子里近年来新种的茶树大多用这片古茶树的茶籽育苗。茶王树的主人和她的两个小孩带我们去茶园。村里这棵茶王树和周围的一些古茶树在她嫁过来之前就分给她丈夫家了。“这棵最大的古树去年头春茶一次采了60 多斤鲜叶。”
说起这些令其他村民羡慕不已的古茶树,她并没有多大的欣喜。家里每年所有的经济来源就只有这片古茶园,还得看天时、看市场,她多少还是有些忧心的: “古茶树是有一些的,但是我们家劳动力少,又不懂制茶技术,只是卖鲜叶,收入比不了那些做茶卖茶的。”
在茶王树周围还有一大片不同年龄的古茶树。每年茶叶尚未开采,早早就有人打电话预定了这一片古茶树的鲜叶。开采时,茶商带着竹筐、编织袋守在树下, 只等鲜叶下树就过称、付现金、拉走,整个交易简洁利索。鲜叶按树龄分别采摘,茶王树单株采,价格是周围其他古树的4 到6 倍。能从这片古茶园拉走几袋鲜叶的茶商心里都是欢喜的。盛易祥。
在邦东,除了几个名声大噪的山头, 仍有几千亩优质古树茶养在深山值得关注。
高山上的村寨,气温较低,不适宜种庄稼。自古村民多栽茶树,古茶园面积大,品种也很丰富,除了传统种植的老品种,在核桃山、丫口寨等地,还有不少罕见的紫芽或紫茎古树茶。
去大箐、核桃山等寨子的公路还在修建中,一路黄尘弥漫,朦胧中山林间形态迥异的大圆石依然夺目。难怪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些于乱石中生长的邦东茶称为“岩茶”。虽然此“岩茶”与武夷岩茶有本质不同,但只论生长环境,邦东“岩茶”也别具优势。
茶石共融,是陆羽《茶经》中“其地, 上者生烂石”的绝佳种茶地理条件。巨大的砂岩和花岗岩风化形成深厚的山地红壤和赤红壤,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 与树木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融合,不仅土质疏松排水性良好还呈弱酸性,对茶树的生长极为有利。岩石之间距离较远,石间土层肥厚不会影响或阻碍茶树根系的深扎,相比武夷山岩石里的茶树,邦东岩石间的茶树可以长高长大。因而,高大的古树“岩茶”在邦东山上的村寨比比皆是。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