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临沧茶区 > 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云南双江茶区的历史渊源
2020年02月01日

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云南双江茶区的历史渊源

在滇西南茫茫的苍山密林中,琳琅满目的各大山头间散布着无数颗大叶种茶树,它们或是成片分布集群式的生长,或是单独立于某个田间地头。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普洱茶(云南大叶种茶)不尽相同的生长环境,同时赋予了普洱茶“千山千味”的显著特征。以普洱茶的三大主产区(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中的临沧市为例子,它的国土面积大约为2万平方千米,而在这样个区域内的普洱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个区域内的山头上就能出来几十种口味的茶,甚至更多。造成这种现象抛除人为的制作工艺因素,单纯以自然条件、种植历史两个方向进行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端倪。
自然条件
光热条件:以临沧市双江县为例,打开地图我们就能发现,双江县位于北回归线的中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在这里生长的大叶种茶常年保持湿热的状态,热量和雨水充沛,与大叶种茶的生长特征完美结合,使得双江县成为了最适合大叶种茶生长的沃土。双江茶区在临沧市众多茶区中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无论从数量还是茶叶的品质上,双江茶区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茶种植历史
茶祖的真相:早在元代时期就已经有人在云南临沧地区种植茶叶,元代的土司制度给了当地地主非常高的自治权力。在古代社会这种高度自治往往会给当地文化予以保护而不受外力的袭扰,甚至颠覆。茶祖是一个种茶群体的概念,而非一个人的尊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滇西南的种茶活动就可以被有利保护。
据史料记载:万历年间谢肇淛的《滇略》中说“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载:“感通寺在点苍山圣应峰麓,有三十六院,皆产茶树,高丈,性味不减阳羡,名曰感通茶。”
“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识茶、吃茶、种茶的先民
詹英佩女士说,“一万年前甚至更早,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瞩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古濮人长期吃荼,对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就会认识”,“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这些观点虽然是根据濮人后裔的生活习俗、遗迹考证和逻辑推理,但它于情于理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种植的大叶种茶
正如书中所讲:“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
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著名学者黄桂枢先生于1993年4月在中国普洱荼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澜沧邦葳古茶树是古濮人驯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荼学界普遍认同。
综上所述,古濮人在滇西南属于原住民族,且最早在云南种植茶叶。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10503551_235358779000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