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中国茶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来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并于11月初到达凤庆。冯绍裘先生以当地云南大叶茶一芽一叶鲜叶原料制成红茶、绿茶样品各500克,其中,红茶样“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中小叶种的红茶中所未见。”冯绍裘将茶样邮寄到香港茶市,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39年初,冯绍裘受命筹建凤庆茶厂(当时称顺宁实验茶厂),同时向浙、皖、湘、赣等省招聘技工,并在凤庆向当地茶农推广红茶改制技术,举办培训班,积极培育制茶技术人员。在冯绍裘的努力下,凤庆茶厂采取土法上马,使用人力手推木质三桶揉茶机、脚踏烘茶机、竹编烘笼烘茶等办法,当年就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工夫红茶共16.7吨,取名“云红”,并经香港转销英国伦敦,获伦敦市场茶师的高度评价,视为茶中之珍品,云南红茶在国际市场初露头角。从1939~1941年的三年间,凤庆茶厂共生产工夫红茶110吨。
同期,在云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地勐海,著名学者李佛一先生也看到了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崛起对云南普洱茶出口造成的冲击,开始在勐海试制红茶。李佛一先生还写成了《佛海茶业概况》这一篇调查报告,呼吁以勐海茶叶的一部分改制红茶,广开销路,认为“佛海茶业前途有充分发展之希望。”李佛一先生于1938年10月在昆明将这一调查报告交民国政府经济部商业司司长、中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并建议经济部派专家到勐海设厂制茶。
1939年春,中国茶叶公司派茶叶机械与加工专家范和钧、张石城到勐海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同时筹建勐海茶厂。范先生还采用勐海大叶种茶鲜叶试制了红茶、绿茶,认为勐海茶叶“产量极丰,品质醇厚,制成红茶足与印度大吉岭、安徽祁门相媲美,如大量制销,必能风行国际市场。”茶样寄往香港、上海检验,中外茶师均认为其红茶色、味优于祁红,香高于印度红茶。
1940年春,来自鄂、赣、沪等省市及省内部分地区的首批技术工人90余人顺利抵达勐海,在厂长范和钧的带领下,勐海茶厂正式动工兴建,同时积极在农村推广红茶初制技术,建立了三个红茶初制所。
勐海茶厂采取边建厂边生产的方式,当年从泰国采购的部分制茶机器即开始运转,生产出了第一批机制红茶。至1941年底,勐海茶厂共生产工夫红茶约200吨,产品运销缅甸仰光等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民国时期的云南地方政府也有意于茶叶的开发。1938年,当时的云南省财政厅采纳白孟愚的建议,经省务会议决定,筹建“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即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由白孟愚出任场长,并于1939年1月在南峤(今勐遮)建立第一分场,4月在南糯山建立第二分场,1940年1月又在南糯山建立制茶厂,从印度购进了大型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共6部先进的英国制造制茶机器,当年即收购鲜叶,生产出第一批品质优良的机制红茶约15吨,并销往境外。
思普茶试场也把推广红茶加工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41年还翻译出版了印度制茶专家所著的《东北印度红茶制造法》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
1940年,云南红茶统一改称“滇红”,“滇红”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茶叶公司及云南省内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在滇南、滇西南茶区大力推广“滇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同时,不断试验和改进生产工艺,使“滇红”品质不断提高,“滇红”名优茶产品也开始生产。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大队在原思普茶试场基础上建立了“思普垦植场”。当年,思普垦植场试制出工夫红茶2.5吨,受到上海商品检验局的高度评价:“该茶品质之优,驾于本年所购祁红之上,更非其它产区红茶所能及,可与伦敦市场优质红茶媲美。”
1951年,“思普垦植场”在南糯山移交云南省农林厅工作队,正式成立“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即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茶科所”)。工夫红茶的推广及工艺改进试验成为省茶科所当时的重点工作之一。
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在省茶科所、勐海茶厂、凤庆茶厂大批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在勐海和凤庆组织了两个红茶推广队,面向农村大力推广工夫红茶初制技术。其中,勐海推广队组建了12个红茶初制所,当年生产红毛茶19吨;凤庆推广队组建了38个红茶初制所,当年生产红毛茶20吨。这些红毛茶精制后全部出口前苏联及东欧国家。
1957年,凤庆茶厂生产的“滇红”工夫一级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同类产品密码评比中获第一名;1958年,凤庆茶厂首创“滇红”特级工夫茶,从1959年开始被国家定为外事礼茶,定型定量生产,供国务院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滇红”工夫名优茶产品有了较快的发展,省茶科所、凤庆茶厂、勐海茶厂、大渡岗茶场、思茅龙生集团等生产的名优工夫红茶产品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进一步提升了“滇红”茶的知名度。
红碎茶是“滇红”茶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红碎茶最早是1940年在勐海开始生产,当时的南糯山制茶厂、勐海茶厂都曾生产部分红碎茶,其方法是将茶树鲜叶经萎凋、揉捻、切碎、发酵、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的切碎工序,勐海茶厂是靠牛力拉动带齿的滚筒将倒在方形木槽中的茶叶碾碎完成。南糯制茶厂则依靠其大型揉捻机、高速动力切碎机等机械设备加工红碎茶。
凤庆滇红集团生产的滇红茶
1964年,中国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叶公司、云南省茶叶公司、省茶科所、勐海茶厂、凤庆茶厂等单位的制茶专家汇集勐海茶厂,进行“全国分级红茶实验”勐海点的实验工作,根据云南大叶茶的特点,参考工夫红茶制造的经验及多年来红碎茶生产的实践,进一步开展提高红碎茶初制品质的工艺技术及相应机具的研究工作,总结出适度萎凋、揉条、切碎、轻发酵等红碎茶生产的主要工艺措施,为改制红碎茶提供了技术资料,也促进了红碎茶在云南的推广生产。当年,勐海茶厂等单位开始批量生产红碎茶,云南全省共生产红碎茶356.45吨。
然而,文革期间科研生产工作的停滞造成云南红碎茶普遍存在品质较差、档次较低、制茶设备较为落后的问题。为此,1975年的云南茶叶科技座谈会把提高红碎茶品质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并在省外贸局、省农业局的领导下,由省茶科所主持,省茶叶公司、勐海茶厂、凤庆茶厂等十余家单位参加,开展“云南省提高红碎茶品质联合实验”,从1976~1978年,先后在凤庆、勐海等地进行了227批次的实验,基本掌握了提高红碎茶品质的关键性措施,统一红碎茶初制工艺为:鲜叶→重萎凋→重揉捻(转子机)→轻发酵→毛火→推凉→足火。这次全省性的实验工作又进一步推动了云南红碎茶生产发展,仅1977年,全省红碎茶收购量达1647.8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