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骗子云集的普洱茶行业,少听我说,多喝茶
2020年02月01日

骗子云集的普洱茶行业,少听我说,多喝茶

昨天的文章发出后,朋友问我,易武茶秘密工艺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是小树茶模仿大树茶的一种手段,当然,我指的是大部分造假的现象,也看见过有人做大树茶也用这样的方法做,目的我就不太明白了。
做高仿茶,就要进入加工阶段,前段用红茶工艺,中段用黄茶工艺,后段用炒青绿茶工艺,几个工艺在茶叶初制的时候一起使用,结果就呈现香、滑、甜,就算你正宗的古树茶也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
当年有个老领导,也说过这件事,他说如果是当场卖掉,当年喝完,那这样的工艺也算合理,毕竟是消耗。如果是要别人存放,那就是在害人。我以为这段评论是比较客观的,毕竟他是茶学专业出身,懂茶。
这样的茶,要鉴别也比较容易,4、5泡香气、滋味都会直线跳水,茶汤薄,模仿程度好一点的,存放一年后,香气会逐渐丢失,三年后茶品直接不转化,购买进来时茶叶颜色是什么色,三五年后还是什么色,汤色更是毫无变化。
至于太具体的做法,我就不过多介绍,比如其中一个手段,再次说明一下,这是小树模仿大树茶的一种做法。揉捻后,如果不直接抖散,利用茶叶的尚留的高温,捂成团,提甜。
其实每个茶类有每个茶类的工艺,晒青茶介入其他茶工艺,那就不能叫晒青茶了。
前年在易武,遇到一个茶农,茶农老实,老板说咋杀,我们就咋杀。
我问是怎么回事呢?茶农再答。这就是广东人教的。提香茶第二年香就散了,等到存放几年了,提香茶和不提香茶的差距就出来了,而且不是一点两点差距,北方客的老班章不对味,卖货的茶商就可以说,你看看,你还是不会存茶,不就倒回来老老实实给茶商拿货。
这个故事有个极其更真实的版本,也就是之前文章中提及的“吴疆喊你回家吃饭”那个体育老师,体育老师说:“要存茶,必须是低温长炒”的茶叶。
稍有点茶叶常识的人也知道,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骗局,这样制作的茶根本无法陈化,这几年北方存茶很多出问题,不是茶品的问题,也不是存茶环境干燥的问题,而是恰恰出在工艺上,这几年,很多人都有了存茶经验,都知道一个事实,只要茶料好,工艺正常,存茶是一年一个变化,五年一个大变化,哪里是之前宣传的要30年才能喝的说法。
为什么要这样说,目的还是一样,我和你拿样仓,你的湿仓我干仓,我和你拿一样的茶,你提香我不提香,最后你还得来找我。
茶叶界,做局的事情非常多,值得佩服的是,他们真的很有耐心,十年做一个局,比起现在很多人,今天投钱明天收大钱的做法的确要高明不少。
太极界、茶业界、书房界为什么这些传统文化行业骗子云集,都是张口既来,根本的原因在于造假的成本太低了,也根本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高科技行业为什么骗子少,还是进入的门槛高,需要真本事。
有关茶叶制作的文章我很少写,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写,每个茶区做茶的习惯不一样,销区也不一样,做茶的手法就多少有些差别,这些差别到底会对茶品有多大的调整力度,这是值得研究的,但不是人人都需要去研究。
我接触过一款茶,在昆明存放了30年,茶汤仍然没有发红,仅仅只是黄亮的汤色。昆明气候干燥,茶叶转化完全依赖是氧化,与沿海一代水分多,氧化和发酵同时作用形成的后发酵有所不同,沿海代,不要说30年,10来年,汤色就会转红。所以,看茶用直观汤色判断茶叶的年份是不靠谱的做法,用不是红汤就认为是新茶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一开始,怎么也不明白,都叫“后发酵”,怎么我们这里的就不同。原因在于之前接触不到制茶工艺这一块,都是收成品茶,我是这样,茶商也这样,不了解初制和精制工艺,也就不清楚后续转化的方向。
我之前看见港台的杂志经常做茶品倒推品鉴大会,针对某款茶,分析原料来源,分析工艺,十个人里面的文章十个人都是错,为什么能看出错误,是因为纯粹是瞎猜,比如有台商写“50年代红印茶是老班章的原料”,你都没有上过山也知道这是瞎扯,这是常识的问题。
之前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低级的常识错误呢?
另外的文章讨论则还在继续,红印茶是易武茶,红印茶是南糯山茶。。。十个人喝,十种不同的分析,正方一种意见,反方一种意见,余者附和,煞是热闹。只是这三种捕风捉影的争论,纯粹是无稽之谈。后来才明白,都是茶商,换个花样做广告而已。
但是,你还真别小瞧这种胡扯,他们真的有力量去改变市场。
这样拆解茶饼原料的文字,以前从来没有云南的茶人写,我问过一些老人,一个说法是1998年之前普洱茶实在无人关注,另一个说法是1958年之后茶叶就分级别收购,这之前的熟悉的茶工师傅大多没有文化,无法有记录。
来源:吴疆说普洱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132141167129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