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一堂古普洱茶
2020年02月01日

一堂古普洱茶

正因为这份品质,六大茶山的团茶被指定为朝廷贡茶。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设普洱府,并在思茅设总茶店,官营垄断当地的茶叶运销,将最好的普洱茶进贡,还在六大茶山的攸乐设攸乐同知,驻军守护茶山。雍正十年,在普洱设立了贡茶厂,将六大茶山的晒青毛茶运到这里,加工成“八色贡茶”,即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以及匣装茶膏。到了乾隆年间,易武和倚邦已经可以就地加工,再由昆明运往京城。易武茶区曾经年产贡茶66666斤,取的是六六有福的吉利含义,也说明了当时地区产茶的能力。
在贡茶中,有一种叫做“女儿茶”的团茶在当时十分受欢迎。所谓“女儿茶”,在记载中是指小而圆的团茶,因为是妇女在雨前采集而来,所以得名。在《滇南新语》中,又认为女儿茶指的是芽茶,是由未婚的少女采摘,采得的茶叶与茶园主人对分作为工钱,再拿到市面上销售,以此来积攒嫁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为“女儿茶”增添了一丝旖旎。怪不得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特意提到宝玉饭后饮“女儿茶”。
此外,贡茶不仅仅是皇室的挚爱,还成为清廷赠送外宾的好礼,贡茶制也一直延续到了光绪三十年。六大茶山生产的茶兴盛于明朝,到了清朝达到鼎盛,王公贵族对普洱茶的热捧带动了茶叶在民间的销路,在《普洱府志》《云南通志》中均记载有“蛮民杂居,以茶为市,仰食茶山”,可见当时产销市场的繁荣。不仅如此,当时在六大茶山的古寨以及城镇中也是商贾云集,国内游藏族商队到此买茶,更有来自印度、锡兰、缅甸、暹罗等地的东南亚商人来到这里做茶叶生意。
道光二十五年,由茶商以及地方乡绅出资,民众出力修建了“茶马大道”,打通了由易武经倚邦到思茅的茶马驿道,路面全由青石板铺成,彼时茶马古道上铃声响响,马蹄踏踏,溢满茶香。
茶马古道
六大茶山是过去茶马古道上普洱茶生产、采购以及贩运的起点,普洱府则是作为当时的货物集散中心。倚邦、易武(曼撒)、攸乐、曼砖、莽枝、革登六大茶山各有特色,也使得这里的普洱茶更多元化。
倚邦茶山是六大古茶山之首,也是过去茶马古道的辐射中心,至今这里的正街还保留着茶马古道的一段遗存,大约东西长250米。东边的街头往东北通往石屏街,东南到曼松,西边街头的西北方向通往思茅、普洱的茶马古道,西南则指向易武和景洪还有西双版纳。倚邦的普洱茶主要以“七子饼茶”(即元宝茶,圆茶)为主,在清朝年间都是十分受欢迎的茶叶。而这里也茶号林立,生意兴旺。同样还是茶马古道要冲的还有莽枝茶山古道,历史上又称作牛滚塘(今安乐),曾经是六大茶山的“四大街”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倚邦、易武和曼撒)。
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历史更加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就是当时的普洱茶之乡。清朝乾隆年间,易武被朝廷纳入到贡茶行列,现在走进易武,还能看到光绪御赐给当地安乐号茶庄主李开基的“瑞贡天朝”的匾额。也正是因为成为贡茶,易武也打开了汉人移居到此的大门。清朝初期,由于地区动荡以及一些天灾影响,易武地区的人口大幅度锐减,茶园凋敝,直到雍正七年开始“改土归流”才渐渐恢复起来。
乾隆年间,易武成为贡茶产地,制茶人口却是十分缺乏,当地土司为了完成任务破例招纳汉民,至此打破了雍正年间不许汉民入境盘居的制度,人口逐渐增长,移民从易武茶山开始自北往南迁居,带给当地的是更多的种茶、制茶技术以及汉文化。
瑞贡天朝匾额
流传至今的“元宝茶”(又称七子饼茶),就是这种技术文化交流的结果。据说是一个来自石屏叫做刘汉成的移民,到了易武后不仅开辟了上百亩的茶园,还创造出新的制茶工艺。以往茶园制茶都是采摘后翻炒、晒干或者晾干,以散茶为主。而刘汉成则将茶叶分选、拼配、装筒、蒸茶、揉圆、紧饼、解袋、包扎等等,做出来的茶蔚然分明,清香扑鼻,多次冲泡味不淡。待到乾隆年间,元宝茶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美、法、南洋。至今在台湾、香港仍然还有人珍藏着易武老茶号的七子饼茶,有的存期能达到七八十年,十分珍贵。
攸乐茶山与其他五座茶山并不相连,有小黑江一江之隔,要到附近的倚邦、易武就要从江上的曼瓦、打角还有石咀三个渡口。正因为此,当地就有为马帮摆渡为生的历史。这些马帮往往驮着布匹、盐巴还有农具等等来到茶山交换茶叶。当时无论是马还是人都要靠竹筏过江。尽管现在马帮以及摆渡人已不再,但是当地老人仍然存留着有关攸乐山马帮以及茶叶贸易的深刻回忆。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7dit29.jpg 
 
 158624926795169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