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标准的茶客而言,
他们并不满意现在山头茶混乱的概念。
很多人没有关注到,相信某一个品牌,某一个人,都会产生问题,只有相信某种机制,比方说标准是种机制,只是市场异化了,变成了印刷品,如同阳澄湖大闸蟹的牌牌。。。
判断是否古树的方法很多种,这同样是一种机制,无论合理与否。
常见的,就是依靠厂家的宣传,包装的信息,印刷的山头名字。
这种方法仍然大受市场追捧。
第二种是看外形,越是离茶区远,越是流行。
靠叶底辨认是否古树,台地,大树,小树。
这种方法基本上超越了人类的智慧。
《珍藏版营销》中讲过叶底鉴茶的事,当时的市场还流行台湾大师,大师讲弯弓茶就因为叶子是弯的,所以叫弯弓。当年的微博为这件事吵的整个茶圈热闹。。。
现在这样的方法异化了,有人通过采摘台地茶的“一芽一叶”,强行制造古树茶概念,大厂配合大师,大师配合媒体,真有翻倒市场的趋势。
这是之前叶底鉴茶把戏的变形版。
那么,古树茶除开守树采之外到底有没有方法鉴别?
有。
人的味觉有记忆的,通过长期的训练即可。也就是要多喝,不过,长期喝假茅台,习惯了,估计真茅台反而不行。
喝古树就是喝茶的厚度。
判断是否古树的方法,只有厚与薄。
只有通过寻找茶汤本质的口感,找到一点点线索。
茶厚,是茶叶本身具有的,不是通过加工或者冲泡形成的,举个例子,好多老师喜欢老茶,汤红,但是,汤极其单薄,寡淡。唯有通过蒸茶,闷泡,用浓汤形成厚汤的伪感受。
比方讲我们说这个茶寡淡,讲的是两件事,一是寡,这是在说这个茶不够滋味,二是淡,说明不够厚实。有误解者,把茶汤不够厚的茶,冲泡得更浓了。
茶汤的“浓淡”和“厚薄”,是有明显区分的,浓淡不代表茶叶的品质,茶放多量,坐杯,都会导致茶汤浓,浓汤未必是厚汤。
很多茶友认为味道浓就是厚,苦涩高,理解就是“厚”。
厚度和浓度如何区别?
这个话题讲过多次,估计我也没讲清楚。茶汤的“厚薄”与“浓淡”是两个概念,淡了加量,坐杯,都能实现茶汤的浓度,但是,改变不了茶叶的本质。
厚,是树龄的一个表现。
树龄越大,茶汤越是厚实,甚至有些茶树很大树龄很老,滋味却较为空洞,但是,厚实度仍然很好。
厚度和浓度,极其容易混为一谈。比如指菜汤的咸淡,淡了加盐,不会影响菜的品质,菜汤的厚,茶汤的厚,道理如此。
茶汤的厚,是指茶叶本身的厚度,是树龄大的一个具体表现,厚,不一定就口腔刺激性强,这是两个味道。
浓是指茶味的强度。
浓度是味与味的叠加,而不可能增加厚度,很多人泡茶浓了,说是茶叶厚度增加了,这是错误的理解。
我们常常听一个人描述他喝到了很厚的茶汤,其实是口腔及舌面上留下的长期不化的涩感。茶汤的厚度指的是一种结实感,轻咽茶汤,会让这种感觉更加清晰。
茶汤厚的茶,喝起来很接近喝米汤的感觉。。。
如何判断茶汤的厚与薄?
看茶汤挂杯与否,不失为一种小技巧,轻轻摇动公道杯,即可观察茶汤的厚薄。
喝茶入口,口腔有明显的饱满感,浓稠的胶质感。
厚是天生的,浓是后天的。
都会说泡浓了,而从来没有人说泡厚了。。。
来源:吴疆说普洱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