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带你一分钟览茶史,了解不同朝代的茶文化
2020年02月01日

带你一分钟览茶史,了解不同朝代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文化发祥地,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再到今天的“带一路”,茶贯穿了古今,茶跨越了国界。茶之为饮,中国爱茶,茶似乎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你知道茶叶的发展史吗?今天,让我们跨越历史长河,细细品味千年来茶的发展变化。

上古时期(茶作药)

关于茶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无从查考。不过大多数看法倾向于神农氏。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就是茶”,“荼”字直到唐朝《茶经》的作者陆羽才将改为了“茶"。可见,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材出现的。

东西周(茶是用来吃的)

到了东西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了。不过那时候茶是用来吃的,有的直接嚼叶子吃,有的将茶叶放进汤里,还有的直接把茶叶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如今,还有类似的做法,比如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以及我们常见煮茶叶蛋,煮茶香鸡等。

秦(吃茶改为喝茶)

秦朝时,人们不再单一地吃茶,而是逐渐当饮品来喝,同时依然拿来做药用。

两汉时期(茶饼出现)

两汉时期,制茶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出现更易运输的茶饼。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具"、"武阳买荼"之载,可见茶已成为日常待客饮料,四川一带已有茶叶市场,这也是茶作为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当然,这个时期的茶依然做药用,东汉华佗的《食论》就有提及"苦荼久食,益意思",提及茶的药理功能,茶内含有咖啡碱,可以振奋精神、抗拒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

唐(出现“煎茶”之道)

唐朝时,茶逐渐开始成为一种艺术,流行于高层人士中。将喝茶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当仁不让地要归功于“茶圣”陆羽。

唐代这样的喝茶方法,叫做“煎茶”: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他在煮茶的时候更喜欢茶叶天然的味道,最多加一点盐调味道。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宋(斗茶盛行)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而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也逐渐流行起了“斗茶”,他们认为这才是文人雅趣,而斗茶和“品香、插花、挂画”并称为 “四大雅事” 。

斗茶的要点在于“点茶”:点茶就是用小勺将茶末分到几个茶碗里,冲入滚水,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搅动茶汤,使之产生茶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点茶完毕,接下来就是“斗茶”了。斗茶,看颜色,汤色纯白如乳胜出,青白、黄白、灰白为负;二看汤花,汤花匀细,久聚不散,紧咬盏沿,没有水痕,叫做“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诗宋词不仅构筑了中华文化的高峰,茶文化也形成了两座巅峰。

元(工艺转变,重炒制)

元朝开始制作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转变,重炒制。

明(散茶盛行)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清(简化茶具)

清代不仅出现了如今我们喝到的大多数茶类,更有很多爱喝茶的皇帝。其中以乾隆为代表,乾隆皇帝就曾经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

同时,茶具也进行了简化,这样也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清朝盖碗的流行,就和爱茶的乾隆皇帝密不可分。

如今,一片小小的东方树叶,经由先人智慧,千年传承,沉淀出高度成熟的人间精品,风靡全世界,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茶叶的宝地。茶也逐渐在国内形成了一种健康的茶文化,慢慢走进千家万户,品茶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的享受。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14052413154524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