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12月,由中国茶叶公司和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合办的云南中国茶叶公司在昆明成立。公司为了发展边疆的茶叶,支援抗战,决定在顺宁(今凤庆)、佛海(今勐海)建立两座现代化的制茶厂,两厂目标相同,均为年产红绿茶5000标准箱。在决定佛海茶厂的厂长人选时,破费周折,最终还是决定由范和钧担此重任。
范和钧先生
据《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建厂两年,创业是艰难的。厂房建成了,制茶机器运转了,当第一批茶叶生产出来的时候,全厂职工心情激动,满怀喜悦。两年来,我们一边建厂,一边发展滇茶生产,开展滇茶外销,繁荣了当地的经深,改善了边民的生活。我们的贡献虽然微薄,但精神上却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困难与成果往往有时是共生的,克服的困难越大,收获的成果越巨。我厂在发展茶叶生产、扶助茶农茶工、维护国家经深利益的过程中,曾经解决过不少图难问题,略举数例如下:
1.发展紧茶生产,扶持茶农茶工
佛海是藏销紧茶的重要产地,紧茶是藏胞一日不可缺少的生涪必需品,销藏紧茶每年为数可观。紧茶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季将平时收购积存的干青毛茶取出,开灶蒸压后,装入布袋,挤压成型,
然后放置屋角阴凉处约四十天后,布袋发微热约40C左右,袋内茶叶则已发酵完毕,解开布袋,取出紧茶,再外包棉纸,即可包装定型。俟季节性马帮到来,便可装驮起运。先到缅甸景栋、岗己,转火车到仰光,搭轮船到印度加尔各答,转运至西藏边境成交。
由于茶农茶工本小力微,往往被当地士绅操纵,从中备受剥削,生计困难,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束缚。我佛海茶厂为了扩大紧茶生产,扶助茶农茶冮自产自销,凡自愿经营紧茶业务的,皆可由我厂出面担保,向当地富滇新银行贷款。制成紧茶后,交由我厂验收,合格者由我厂统一运销,售出后所得的茶款,减除各项费用及开支后,余数全归生产者所有。因此大大地增加了茶农、茶工的收入,改善了边民的生活,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发展了紧茶的生产。
2.与即度争豁免紧茶的进口税和过境税
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前,印缅本来同属英国殖民统治,印缅两地货物进出均作为在一国国内的运输处理,素来免税。但印缅分治后,紧茶由缅甸仰光运到印度加尔各答登陆,要上进口税和过境税。印度海关人员认为茶叶乃印度特产,进口税很高,转口税也不轻。此次紧茶到达印度,突然要交纳进口税和过境税,佛海厂商毫无思想准备,茫然不知所措。我厂以事关紧茶外销,并危及厂商和茶农茶工的切身利益,即申请富滇公司,由缪云台董事长商请中国银行外汇业务专员蒋锡瓒先生赶赴加尔各答,委托中国驻印领事黄朝琴先生一再亢印海关交涉,据理力争:紧茶是专销藏胞的,并不进入印度市场,而且印度并不生产紧茶,紧茶与印茶毫不存在竞争销路问题。最后设法让印英海关人员到仓库中验看紧茶品质,印方人员方知紧茶是用粗老之茶叶压制而成,专为藏民所饮用,并不影印度的利益,才同意按过去惯例税放行。由于我厂的及时行动,使国家和厂商与茶农茶工免遭经济损失。
范和钧代表云南中茶公司带领大批人马于1940年到达生产普洱茶最有名的佛海,建立佛海茶厂,费时两年的努力,在日军南侵前,连续日夜加班赶工终于将茶厂完全建妥,第二天又将新厂拆掉,以逃避日军战争,抗日后成为了勐海茶厂历史中的美谈。其实在一开始建厂时,就边建设边生产红荼和普洱紧茶、圆茶,向附近私人茶园收购茶菁,制作成“中茶牌”的第一批普洱茶,其中就有“早期红印”、“早期绿印”等普洱茶品。根据云南中茶公司的记载,1941年佛海实验茶厂的绿茶销往印度七十八箱,销往缅甸五十六箱,而销往泰国的普洱圆茶有四百六十二担,部分再转运到香港。这批贮存在香港各茶楼的普洱茶品,成为现在台湾地区炙手可热,争先抢购作为典藏的珍品了。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