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普洱茶区 > 云南茨竹林古茶山_茨竹林古树普洱茶价格?
2020年02月01日

云南茨竹林古茶山_茨竹林古树普洱茶价格?

 多年前就在媒体上知道普洱市思茅区有个“鹦鹉寨”,但一直没有去目睹中国最大鹦鹉群齐飞共鸣的盛景,也对其了解甚少,一次听到唐建国老师介绍:“茨竹林村的忙坝不仅是知名的鹦鹉寨,还是个很古朴的布朗族村寨。”
由于香港新华集团计划在普洱选择“布朗族”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开展工作,需要在普洱范围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子作为扶贫试点,为此在五月利用周末两次拜访忙坝。第一次到忙坝已是下午五点多,在李勇社长的带领下,还没有进村就听到“嘎-嘎-嘎”的鸣叫声,不时有一群群鹦鹉从头顶掠过,非常激动的带上相机走进村头,村子周边的大树上到处是鹦鹉的身影,整个山寨笼罩在鹦鹉的世界里。在一棵大树下巧遇四位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用各自的“长枪短炮”摄下一幅幅照片,我们相互问候攀谈起来。
茨竹林村隶属思茅区思茅港镇,距思茅城105公里,离国家大型电站糯扎渡电站大坝15公里,全村拥有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有人口2048人,其中这里世代居住着全国较少数民族布朗族358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230毫米,这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茶树数百亩;已之相邻的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存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亚洲野牛约20头,亚洲野象数十头,有野生鸟类240余种,其中栖息着最特别的大紫胸鹦鹉400余只。
忙坝小组距离村委会5公里,海拔1,360米,有农户67户,269人,为传统的布朗族村寨,男女老幼都讲布朗族语言,着布朗族服饰,因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信奉南传佛教,每年都过传统的泼水节,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忙坝寨子周边有十来棵高大的榕树和菩提树,成为400余只鹦鹉的家,有了“鹦鹉寨”的美名,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的鹦鹉天堂”和“中国流的观鸟摄鸟基地”。
大紫胸鹦鹉又叫大绯胸鹦鹉,体长35一50厘米,是国内体形最大的一种鹦鹉,羽色艳丽,姿态优美,善于仿效人语;主要以树木果实、种子为食,特别喜食松树球果、浆果;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曾经分布很广泛,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为的捕着,近几十年来日渐稀少,目前仅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西藏东部等地区少量生存,在国外也仅见于印度北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澜沧江两岸栖息的大紫胸鹦鹉随处可见,我的家乡景东县保甸就有很多,但由于鹦鹉外形漂亮又能学舌说话,成为人们争相饲养的宠物,市场价接近一头肥猪的价格,所以人们就上树掏鹦鹉的幼鸟售卖,甚至掏下鸟蛋拿回家用母鸡孵化,渐渐地很多地方的鹦鹉也就绝迹了。
在茨竹林村的忙坝目前能有这么多的鹦鹉,一定有很多未解的秘密,听了陶培新老人的讲述,终于解开了谜团:“在两百年前,一场瘴气瘟疫席卷思茅。有十几户布朗族人隐居在一个叫大山寨的山林里,以种茶、狩猎为生,但瘴气还是关顾了这群苦难的人们,寨子里近一半的人因染病而亡。一天中午,老寨主绝望的躺在一棵茶树下,突然一对鹦鹉从头顶飞过,落下几枝树叶在身上,老寨主顺手把树叶放入口中咀嚼,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感觉发冷发抖的身体好了许多,第二天身体就痊愈了,他就到山里找来哪种树叶熬了让全寨的人喝,几天后全寨的病人奇迹般好了。老寨主带着人去找寻救命恩人,终于在山的对面一棵大树上发现两只鹦鹉,鹦鹉见到这些人后一直在他们的头顶盘旋、欢叫。
老寨主回家召集族人商议,鹦鹉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就搬家到对面鹦鹉歇的树下居住,守护神灵吧。全寨人一致同意搬迁,分别居住在山梁上,与鹦鹉朝夕相处。相传这些布朗族人的祖先来自一个叫忙的地方,而这道山梁象一座坝提,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忙坝。
由于鹦鹉需要选择高大的树洞为家,忙坝人就在寨子周围种植了很多榕树和菩提树,树越长越大,为鹦鹉提供安全的家园,渐渐的这群鹦鹉越来越多。忙坝的布朗族人也把鹦鹉当作神鸟,把鹦鹉的头像作为族人的图腾,无论在屋檐、服饰上都留下鹦鹉的图腾。盛易祥。
后来,市场上的鹦鹉价格越来越贵,村里有位年轻人挡不住诱惑,悄悄上树掏了一对稚鸟出售,族人知道后备加谴责,年轻人只能去赎回小鸟放回鸟巢。近年来鹦鹉的数量增长很快,忙坝的大树已经满足不了鹦鹉安家繁殖后代,到了繁殖季节,部分鹦鹉就到相离五六公里外的又一个叫忙蹦的地方筑巢产卵,待小鹦鹉出窝飞翔后又回到故土忙坝。忙蹦也是个传统布朗族村寨,是从忙坝分过去的,鹦鹉到忙蹦也是与亲人相处。
正因为山好、水好、人更好,忙坝人绘制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卷。人长寿老人多是这里的一景,实际了解才知,忙坝小组全村269人中,90岁以上有4人,80岁以上5人,7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前两年位102岁的老寿星才去世,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全村”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的古朴意境,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感到格外的幸福,也让来到这里的人衷心的期望茨竹林的鹦鹉家族与布朗族人民一同和谐相处、兴旺发达。
几代人梦想一座佛塔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布朗族聚集的寨子一般都会修建一座佛塔、佛寺。现存忙蹦寨子后山的佛塔高6米左右,塔基为四方基座,四面石碑雕刻有龙、凰、麒麟、麓的精美图案,塔的中上部分由五级圆形石塔组成,佛塔前面还有当年佛寺的墙基、柱脚等遗迹,占地面积约3亩有余,能看出有四栋建筑的模样。据区民宗局局长介绍:“这个佛寺曾经很辉煌,在思茅、澜沧、景谷一带的布朗族和尚都要到这里修佛。在民国年间,一个名叫苏三的景谷县土匪,到此抢窃,由于受到当地布朗族人的围攻,恼羞成怒的窃匪并放火焚烧了佛寺,只留下这个佛塔。”
忙坝寨子的佛塔、佛寺遗迹就更加模糊,巧遇放牧归来的钱忠贵,现年74,他给我们介绍:“我们这里曾有三地方建过佛寺,最先佛塔、佛寺建在寨头,现在的村活动房哪里,因失火被毁。后来又建在寨子的右前方的菩提树旁,但因地势陡,最后建在寨子后山的大榕树下。我父亲年轻时到版纳专门学佛归来,解放前是佛寺的住持,寺里有几个长驻的和尚,但在破四旧时佛寺、佛塔被毁,父亲就只能在家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佛寺恢复了宗教活动,但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重建佛寺。父亲在1987年去世时已是89岁,临终前一直在说,你们有一天有能力了一定要修复佛寺、佛塔,重建一座佛寺、佛塔成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想。”